蕪湖關稅銀的由來 |
發布日期:07-12-28 09:5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中國商報 聞濤閣 蕪湖位于青弋江、裕溪河的入江口,是皖南的漕運中心。明代蕪湖經濟繁榮,竹木市場十分活躍,來自荊楚的巨筏順流而下,宣歙二州的山貨源源而來,商人長途販運,大獲其利。朝廷為充盈國庫,于成化七年(1471年)在江口南岸設抽分廠,隸屬工部,按竹木價值抽取十分之一的稅金。因建關設卡抽稅,故名“工關”,所轄巡司13處,設泥汊、東河、魯港、青弋、新河五口分委,以防漏稅。這是蕪湖歷史上正式建關榷稅之始,蕪湖關也就此成為我國歷史上老資格八大稅關之一。 崇禎元年(1628年),南京戶部尚書鄭三俊提議在蕪湖開設鈔關,以征船鈔,即按船征收貨稅。新即位的崇禎皇帝認為這樣做可能激起商人的反抗,故猶豫未決。但崇禎還是采納了鄭三俊的建議,決定設立蕪湖鈔關,歸戶部分司,議稅蕪湖三萬兩。鈔關與工關相鄰,主管上下水客船一切貨物等稅,分守口岸有內河、東河、魯港、下關、裕溪等13處,覆蓋網絡比工關廣大。 康熙九年(1620年),工關劃歸戶部兼管,由戶部主事統一主政。雍正十一年(1733年)設蕪湖關道,由道員兼理關務,直接掌握了地方關稅權,關道署設在河南將軍港(盆塘港灣,名大安村)。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占蕪湖,關道署、工關和鈔關設施均毀于戰火。光緒二年(1876年)復立工關、鈔關,同年9月13日中英《煙臺條約》規定:“由中國議準于湖北宜昌、安徽蕪湖、浙江溫州、廣東北海四處添開通商口岸,作為領事館駐扎處所。”蕪湖開埠通商辟為商埠,并于次年增設新海關,即洋關,征收進出口貨物稅。關址在河北濱江東岸,隔江口與二關相對。 從明初征關稅至清末,常關正稅多充作軍餉,僥幸留存下來的銀錠實物極為稀少,素為銀錠收藏者所推崇。 |
上一篇:炮火聲中誕生的晉察冀邊幣 |
下一篇:紙幣的珍藏和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