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銀行與中華民國軍用鈔票

        世界紙鈔網 15-08-31 08:24:18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一、創設中華銀行

        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東南省紛起響應。陳其美聯絡上海商團和青幫,于11月3日(陰歷九月十三日)發動舉義;次日,上海光復。六日成立都督府;陳被推為滬軍都督,李平書為民政總長,沈縵云任財政總長。時大軍云集蘇滬,進取南京,餉需浩繁。經都督陳委派沈財長為籌設中華銀行主辦人;邀約開明士紳,銀錢商界集議,訂立行章細則。滬軍都督府特賦于中華銀行有經理(發行)軍用鈔票之權,藉以應支各項軍政度用。

        沈受命后,首付印“中華民國軍用鈔票”四等。經半月匆促籌箭,中華銀行于黃帝紀元四六〇九年十月初一(1911年11月2111)開幕。行址設上海南市久大碼頭。資本定為銀元1,000萬元(初定為銀1,000兩,旋議改)。官商各出資半數,先收四分之一,實數250萬元為額。每股十元,股票概用記名式,非中華民國國民不得認股。官股由都督府暫籌劃撥全額;俟中央政府成立,呈報備案。中華銀行初創期人事組織,未見正式記載。至民國元年十月孫中山氏擔任總董后,曾宣告董事局和執行部人員名單。是所見該行最早之主管人事組織。詳見下文。

        二、發行軍用鈔票

        (一)形制

        軍票名稱:中華民國軍用鈔票;背面英文,及紅色英文“上海”一字。

        發行單位:滬軍都督府財政司;中華銀行經理。

        發行日期:黃帝紀元四六〇九年九月吉日。

        面額等級:上海通用銀元;五角(藍色)、一元(棕)、五元(桔黃)、十元(綠)四等,同一面案。

        印章簽名:“滬軍都督”及“財政總長”紅色章。背面沈縵云英文簽名。

        冠字號碼:正面底邊左右各六位號,不用冠字。背面來印號碼。

        印刷廠名:無(注:似亦為上海集成公司石印)。

        發行總額:不詳。當此軍票發用后,偽票迭出(見上海金融史)后奉命停發和收回;且至今所見各面值實物之號數均屬小數字。故發行額,不致過高。

        (二)借用券

        軍用鈔票發用之初,中華銀行負有經理兌換之責。民國元年一月曾向中國通商銀行上海總行商借該行1904年版五元券(參見該行檔案,備用額未悉;有否借用過十元券不詳?)作為兌換之用。此借用券正背面各在右上左下加印紅色“華”,以作計數對核。時財政總長沈縵云辭職,由中國通商銀行總董朱佩珍繼任。中華銀行主要行務,亦由朱氏關照。

        三、南京發用的軍用鈔票

        (一)經過

        中華銀行之立,經理軍用鈔票,得以調度革命經費。待偽票出現,流通失譽。而都督府無力劃給公股分文。時墊付之公款,為數頗巨,收回難期。而都督府支費日益擴增,收入不敷以抵。其財源之開,惟賴另印紙幣和發行公債券以補,而解孔亟。曾擬發行地方公債300萬元,由于中央財政部已發行元年軍需公債,而令停辦。故都督府經臨時政府之默許;于民國元年初,再次印刷軍票。時中華銀行已入力不從心階段,聲稱對新發行之軍票,不能再經理負兌換之責;并不在南京設立分行。

        都督府第二次印制的軍票,首印五元票。改為“中央財政部擔保”。此票在上海地區發行少數外,悉為臨時政府提用,在南京地區發放軍餉。而流通有阻,曾有曾熏等呈文總統,建議變通軍票辦法,以維市面。同時參議院咨詢總統,有關是項軍票之發行情況(見《文獻摘錄》)。此已是元年二月中旬之事。故一元票上的中英文字均加修改。此一元、五元票,用“漢冶萍”借款中200萬元,用來兌換。接著孫氏推薦袁世凱為總統以代。四月一日孫氏解總統職。元月十日孫氏擬創設中華振興商工銀行。以中華銀行為基礎,再向南洋各地募集股金擴成之。后由于意見各異。中華銀行和實業銀行各自謀取進展,結果均末獲圓滿成果(“振興商工”,經改為“實業”)。

        至七月滬軍都督府奉令撤銷;同月孫氏宣布擔任中華銀行總董。

        (二)第二項印軍用鈔票的形制



        四、集鈔見聞

        (一)中華銀行經理之軍票

        1、“奉滬軍都督府委托發行軍用鈔票,頗受民眾歡迎。其第一號券,曾有人以500元之代價競買以去,為我國紙幣發行史上佳話。其后(民國二年)奉命結束,悉數收回。”

        上文摘自該行所撰簡史中一段。競買之第一號券,諒系各面值成套之品。

        2、此軍用鈔票,亦經國民政府核準為“革命債務調查委員會”登記范圍之內;蓋有此委員會登記的實物,以十元票為多。參閱圖錄。

        3、偽票,曾見過一張十元票,版紋文字糊紊,紙張稍厚略糙,邊框綠色較深。曾將此偽票號數抄錄,惜遍找無著。

        4、樣本,四面值均以正票加蓋改用,用青蓮色印油膠章正面為“樣票”兩字,背面用“SAMPLE”壹字。樣本小冊內附四票,橫式黏貼。

        (二)南京之軍用鈔票

        l、一元票:見有背面加蓋江寧地區的發用單位朱色公章。當時未加記錄,特提供參考。

        2、一元票:另見有背面蓋有青蓮色“CANCELLED”一行和“廢作,回收票”(原文如此)又一行之膠戳印。

        3、五元票;此票正面右方加印了“中央財政部發行之印”章。然其背面英文,直譯之為“中華民國發行”(故由總統用孫逸仙英文簽名加印之,以符法序)。今特轉錄丁張女士書中圖片,其年份旁之中文簽字式,決不是陳錦濤(他向居上海英租界漢口路財政部上海辦事處辦公),否則背面也應由他英文簽名。

        五、中華銀行之變遷

        (一)孫中山氏任總董

        自民國元年七月二十六日孫中山氏接受中華銀行之請,允擔任總董名義后,該行股東重行集股,于十月完成整頓工作。成立董事局,并且呈財政部立案。其組織成員:

        董事局總董:孫中山,副總董:黃克強。

        董事徐紹楨、陳英士、王人文、王芝祥、朱葆三、王震(一亭)、顧馨一(上海南市商界領袖)、李平書(甬幫銀錢業領袖,四明銀行股東)、傅筱庵(中國通商銀行董事)。

        執行部總理:林世杰,協理:江少峰。其他來有記載。

        (二)中華商業儲蓄銀行

        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再次改組,純由商界出資,增設儲蓄部,改用新行名。行址設上海北京路U字三十八號。資本繳足25萬元。經理江少峰、副理姚德馨。

        董事:郭竹樵、朱葆三、王一亭、顧馨一、傅筱庵、貝潤生、周佩箴。

        監察:錢達三、朱子謙。

        (三)至后之人事等變動

        1、資本:二十年增為50萬元;三十一年九月100萬元;三十五年九月5,000萬元。財政部頒發銀字一五八號執照。

        2、歷任董事長:二十年王一亭,三十六年朱子奎。

        3、總經理:江少峰、童顯庭、姚德馨、程彭年。

        六、文獻摘錄

        (一)民國元年二月四日:曾熏等維持市面,變通軍用票辦法公稟(見南京臨時政府檔案)。

        (二)十八日:咨參議院答覆漢冶萍借款并無違法文。“……至現行于江寧之軍用手票,系借自上海地方政府之中華銀行……”(見臨時政府公報第二十六號)。

        (三)二十二日:上海財政長朱佩珍呈稱“……財政困難,措施無術,請遴員接任……”(見臨時政府公報第十九號)。

        (四)二十三日:咨參議院再次質詢臨時政府抵押借款等文。“……旋因中華銀行不肯代負交換之責任,又與訂加印南京通用銀元及三月通換(三個月后兌換)字樣。其時軍需孔亟,刻不容緩,是以從權發行(指五元軍票),現發有110余萬之數”(國父全集第四冊)。

        (五)二十六日:總統致函財政部陳錦濤(闌生):“……因中華銀行墊款過多,請領公股半數,計洋125萬元,以為資本,請與接商……”(見南京臨時政府檔案)。

        二十九日:總統命財政部查照承認中華銀行為商業銀行并予補助令——劃給125萬元公股款(見南京臨時政府檔案)。

        三月二十一日:總統批示財政部呈文“……所陳中華銀行補助一節,頗有窒礙難行之處……應予照準……”(同上)。

        (六)七月二十六日:復中華銀行董事局函(存有原函照片)。“中華銀行董事局諸公偉鑒:惠函具悉。總董一席,當敬承雅命,勉從其后,請即宣布可也。至如何整頓業務,以求進行之處,容于日內偕一深明銀行學者,同至尊處從長商酌,詳訂善法,以期營業發展。耑此,謹復。順頌 公安 孫文七月二十六日。

        (七)二年(月日缺):復中華、實業銀行代表函“……前承沈公(縵云)不棄,推文為中華、實業銀行名譽董事……”。又“……后數月(七月份內)中華銀行以滬督取消,官本無著……改為商辦。”又“……弱軍票之信用,尤賴該行以保全……”(見國父全集第三冊)。

        七、有關人士簡介

        (一)陳其美(1878-1916年)字英士,浙江吳興人。十四歲作當鋪學徒,二十五歲到上海,在同康泰絲棧當帳務助手。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到日本,入東京警監學校進修,遇到了蔣介石,同年冬加入同盟會。1908年回上海,在浙、滬、京一帶聯絡革命志士,并加入青幫,成為頭目。1911年7月任同盟會中部總會(會設上海)五干事之一。武昌起義后,聯絡上海商團及青幫,武裝起義。上海光復,推為滬軍都督。民國二年七月十六日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進攻江南制造局,未成。十一月走日本。三年在東京參加中華革命黨。任總務部長,旋派赴上海,籌劃護國討袁。五年五月十八日,被袁世凱收買張宗昌,派歹徒謀害于上海(法租界)薩布賽路寓所(注:張宗昌曾在陳屬下當過團長)。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在上海南市環城馬路,西門中華路,擇址建有陳英士紀念塔。一分五角烈士郵票為陳氏遺像。

        (二)李平書(1854-1927年)原名安曾,改名鐘玨,號瑟齋;別號且頑。江蘇寶山縣人。優貢出身,立憲派人。光緒九年(1883年)在《字林滬報》撰寫時事評論。1899年在署廣東遂溪知縣任內,因支持民眾反對法國侵占廣州灣,被革職。1903年起任江南制造局提調;后兼中國通商銀行總董,招商局、江蘇鐵路局董事,主持上海自治公所,兼辦商團。參加上海起義,任滬軍都督府民政總長兼江南制造局總理。“二次革命”時,被舉為上海保衛團團長,旋赴日本,民國五年回上海。著有《且頑老人七十歲自敘》一書。上海南市愉園(邑廟)九曲橋湖心,曾立紀念銅制塑像,1966年秋被毀。

        (三)沈懋昭,字縵云,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江蘇無錫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和商部顧問官同鄉人周廷弼(舜卿),創設華商上海信成銀行,任董事兼協理。沈由于右任介紹為同盟會會員。宣統元年于右任辦《民吁日報》,后再辦《民立報》,沈支持不辭,出力出資頗多。上海光復出任滬軍都督府財政總長,受命主辦籌設中華銀行。當辛亥革命之期,信成銀行輸納頗巨,卒以銀根緊迫而停業,沈亦辭財政總長一職。

        (四)朱葆三(1848-1926年)名佩珍,浙江定海人。曾為日商平和洋行買辦。光緒四年(1878年)設新裕(進出口)商行;后開辦華安水火保險公司,創設中興面粉廠;兼任水電、輪船、面粉等行業董事。宣統二年與日資合辦上海織絲公司。任中國通商銀行總董等職。上海光復,曾任滬軍都督府(第二任)財政總長,及上海華商總商會會長。上海(英租界)愛多亞路,近外灘,有南北向一小路,曾命名為朱葆三路,勝利后改名。

        八、參考用書

        1、《國父全集》第三、四冊、《孫中山年譜》、《孫中山全集》
        2、陸丹林:《革命史話》
        3、徐寄庼:《上海金融史》(初版)
        4、上海銀行周報社:《上海金融機關一覽》(九年六月版)
        5、中國銀行經濟研究處:《十年來銀行概況》
        6、《中國近代史知識手冊》、《辭海》、《中國金融年鑒》
        7、期刊:《臨時政府公報》、《臺北集幣會刊》、《錢幣天地》、《泉壇》、《新光郵鈔》等各期有關著作

        圖1:遷址于上海北京路的中華銀行行景

        (作者:柏文)

        來源:世界紙鈔網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