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收藏新貴——人民幣鼻祖“抗幣”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國共聯合抗日,我八路軍和新四軍挺進敵后,開辟了陜甘寧邊區、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等大片敵后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為發展生產,抵制敵偽鈔的進入和流通,分別設立了銀行,發行了貨幣。這些貨幣被稱為“抗幣”、“邊幣”,在沒有硝煙的金融戰線上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來卓越功勛。
當年,日偽軍常常封鎖、掃蕩抗日民主根據地,各根據地大多數印鈔廠的條件都非常艱苦,設備簡陋,所用紙張質量較差,加之戰爭中的損耗,發行量相對較少且不易保存。在1948年第一套人民幣發行之后,各根據地絕大部分的“邊幣”和“抗幣”都被中國人民銀行逐步回收,現散落在民間的存世量已非常稀少,從而更增加了留存下來的“抗幣”的文物價值和收藏價值。
在根據地銀行發行的各種 “抗幣”中,晉察冀邊區銀行、華中根據地江淮銀行、豫鄂邊區建設銀行和華中銀行發行的貨幣是最值得關注收藏的佳品,這幾種貨幣分別代表了各個抗日根據地發行的主要流通幣。經過殘酷的戰火“洗禮”,現在市面上難得一見,收藏起來難度極大。新中國成立后各根據地銀行相繼合并重組成立了現在的中國人民銀行,“抗幣”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在抗幣基礎上中國人民銀行開始著手發行第一套人民幣,抗幣也因此被稱為人民幣鼻祖!由于其不可復制性和珍貴的價值,近來市場上“抗幣”的價格均上漲飛速,萬金難求。為相關收藏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可觀收益。以下便是“抗幣”中最具收藏價值的五枚精品的簡介。
抗戰鈔王——舉世罕見的豫鄂邊區壹仟圓券
在收藏界乃至文物史料中,抗戰時期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的歷史資料幾乎是一片空白。即便建國后的資料也是少之又少,為此文物界還組織過多位專家對豫鄂邊區建設銀行貨幣,進行過多次的研究和考證。
鄂豫邊區建設銀行,是在豫鄂邊區抗日根據地極為惡劣的環境下成立,并依靠自身的力量逐步完善和發展的。正式創辦于1941年6月,由于正處于抗戰極其殘酷的階段,環境極為惡劣,面對日寇和偽軍對豫鄂邊區的不斷大規模圍剿,將紙幣保存下來非常不易,印鈔廠極度保密,致使很多人員都不了解其中的情況。這就造成了其發行的貨幣即便在存世量罕見的“抗幣”中是比較少見的一種,目前在收藏品市場上偶爾能見到的幾乎都是殘缺不全、或品相極差的鈔幣。作為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發行過的最大面值一千元券更是舉世罕見,市場估價就高達30多萬元,被譽為“抗戰鈔王”。
具有極高收藏價值,晉察冀“抗幣”創錢幣拍賣新高
近年來,在收藏市場上,晉察冀“邊幣”因其問世時間早,存世量小而備受集幣愛好者青睞,北京誠軒春拍中一枚“晉察冀邊區銀行伍仟圓兌換券”,現場5千元起拍后,被數位競拍者一路追逐至30.24萬元,成為紙幣部分最高成交價。
晉察冀邊區是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最早創建的抗日根據地,邊區銀行于1938年成立,在發展邊區經濟、保證軍需、支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直到1948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晉察冀邊區銀行紙幣才以人民幣兌換收回并停止流通。
抗戰期間,晉察冀邊區銀行共發行了57種票版的紙幣,面值多達14種。其中收藏價值最高的是兩枚高面值的“晉察冀邊區銀行兌換券”,這兩枚兌換券發行于1944年,面值分別為壹仟元和伍仟元。由于種種原因,在發行不久后就被回收銷毀了,而幸存于市面的皆成了珍品。
新中國成立之初,宋慶齡過生日,中國人民銀行首任行長南漢宸曾經將其作為重禮送給宋慶齡,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據一些錢幣市場權威人士估計,這兩枚兌換券的價值可與第一套人民幣中幾種價值很高的珍幣(如:伍仟圓“蒙古包”、壹萬圓“牧馬圖”等品種)相媲美。
江淮銀行“抗幣”收藏潛力大
江淮銀行是抗日戰爭時期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地方性銀行,成立于1941年春。當年,華中各抗日民主政權為了沖破敵人的經濟封鎖,發展根據地的農工商業,穩定金融,平抑物價,相繼建立銀行,并發行貨幣,江淮銀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立的。在1941年至1945年間江淮銀行發行過的紙幣票值有:貳角、伍角、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等。江淮銀行隸屬于新四軍軍部,由劉少奇同志親自確定行名。紙幣上方“江淮銀行”四字亦是劉少奇同志的親筆題字。江淮銀行伍圓、貳拾圓紙幣都曾創下過不俗的拍賣紀錄。
華中銀行“抗幣”發行最終集大成者
從1944年起,新四軍發起戰略攻勢,華中大片土地獲得解放,蘇北、蘇中、淮北、淮南等解放區逐漸連成一片。原來分散的抗日根據地各自發行貨幣的狀況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需要。1944年底,中共華中局為了發展生產,方便貿易,適應各地金融斗爭及經濟建設的需要,決定發行統一使用的貨幣。華中銀行成立后,華中各抗日根據地的地方銀行統一改組為華中銀行的分支機構。1945年11月蘇皖邊區政府成立后,華中銀行成為邊區政府的組成部分,為蘇皖地區唯一的地方銀行。華中銀行發行的華中幣與各地抗幣等價流通,不受地域限制。華中銀行拾圓紙幣是早期印有毛澤東頭像的珍貴貨幣,存世量極少,一票難求。
(來源:網易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