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套人民幣發行的軼事之五 |
發布日期:08-11-21 08:15:47 作者:丁一 新聞來源:錢幣報 新聞點擊: |
本稿刊載于2008年《錢幣》報博覽會特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第四套人民幣發行中影響比較大的發行措施,就是眾所周知的聯體鈔產品。這是中國人民銀行在新中國首次發行聯體鈔,共有四聯體、八聯體、單一鈔券成冊、全套鈔券成冊、大全張等多種規格產品。這些規格的發行改變了群眾對鈔票的觀念,原來,日常使用的鈔券也可以成為相當不錯的禮品。聯體鈔的特點,以前大家所知不多,其最大的特點是裁切,應該說印制后的全張鈔券最有價值,分切之后價值下降,分切次數越多,其價值越低,切到大家平時使用的單張時就變成流通鈔券,除了支付、交易功能外,就不存在太多的價值了。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刀不切的大全張鈔券是最有價值的。這也是對當前大全張鈔券價值最貴的一種權威詮釋之一。當然也應當考慮其發行量。 聯體鈔發行是一種特殊的貨幣鈔券發行行為,也是國家鈔券發行計劃外的發行措施,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對發行第四套人民幣聯體鈔持慎重態度,也借鑒了其他國家發行聯體鈔的成功經驗。從聯體鈔發行的鈔券冠字數碼設置來看,就很說明問題。聯體鈔的冠字設置是區別于其他流通鈔券冠字設置,變化范圍相對固定,主要以“EE”、“EF”冠字來顯示聯體鈔的冠字特色,而一般流通鈔券冠字的設置,則是由26個拉丁字母隨意組合編排的,在流通鈔券中很難發現有相同冠字字母和相鄰冠字字母來編排印制。這是聯體鈔的第一個冠字數碼編排特點。 近20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流通鈔券,相同的特點是首位設兩個拉丁字母的冠字編號字母,后隨8位阿拉伯數碼。第二個聯體鈔冠字數碼特點則是隨冠字其后的數碼排列有其自身的編排規律。通常流通鈔券的冠字數碼,以末尾的阿拉伯數字排序來印制生產。尤其是剛出庫的新鈔,手工清點時一般都看冠字數碼的尾號是否相連和缺號,這正是聯體鈔與流通鈔券之不同之處。聯體鈔采用了中段序列編排法,其特點是冠字相同,后4位阿拉伯數碼相同,中段4位阿拉伯數字的末號為序列號。因為是聯體鈔,均為4聯鈔券以上,因此其排列為上下左右設置。這種編排號也留有很大的分組編排空間,每組數可編排10000張,形成小額數段。這對發行量有限的聯體鈔來講特別適合。 說到鈔券的冠字數碼,通常群眾也不甚了解。每個國家的鈔券發行都設有冠字數碼,而且都是絕密的編排。各國的中央銀行掌握鈔券冠字數碼庫和從事冠字數碼編排的人員都極少,相當嚴密。毫不夸張地說甚至中央銀 |
上一篇:民國紙幣為何用秦始皇像?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