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古錢幣一般只有兩種顏色,黃銅色和綠銹色,一般來講,常見的銅錢也就這兩種顏色。可你知道嗎?錢幣可不是赤身裸體的,而是有“衣服”的。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不同的衣服能襯托出人的不同氣質。錢幣也是一樣,同樣狀態下的古錢,不同的包漿給藏家帶來的體感享受也不同,直接影響到了古幣的身價。
北宋 元祐通寶 熙寧重寶 生坑
典型的紅綠銹結合錢幣 戰國時期空首布 文貨
黑漆古包漿 戰國齊國齊法化三字刀
嘉慶通寶 熟坑 傳世包漿
古幣時裝品種多
古幣的銹色是它吸引藏家的一個重要因素,少部分銹色可遇不可求,這就更加提升了收藏的難度,甚至有藏家為了集齊紅綠藍三色的新莽貨布、北宋大觀折十等銹色的古幣而不遺余力、四處尋覓。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錢幣產生了如此多的銹色?記者為此采訪了大河鑒寶錢幣及青銅器鑒定專家于倩。于老師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銹色形成的原因和土壤有關,生坑、熟坑、傳世古包漿、黑漆古包漿、金色包漿、朱砂斑、紅綠銹等。在各類型土壤中出土的古銅錢,銹蝕明顯并保存完好的被稱為生坑;出土多年并經過收藏者盤玩的古銅錢被稱為熟坑;傳世古包漿一般是指未入坑的古銅錢,表面基本沒有銹色;而黑漆古包漿指的是自然形成的黑又亮的顏色。”
孔雀藍 唐代 開元通寶
洛陽出土的羅馬金幣 相當于南北朝時期
民國時期 金條
于老師介紹道:“除了以上幾種常見包漿外,還有一種金色包漿,這種包漿可以說是最耀眼的包漿了。一般來講,這類錢幣基本沒有受到嚴重腐蝕,保存較好。這種金色包漿的形成非常困難,必須存放在比較密閉的空間內,幣身接觸到極少量的氧氣,經過長期甚至上百年的緩慢氧化,才能形成金色的鈍化膜。”
于老師給記者展示了不同銹色的古錢幣,生坑的元祐通寶、熙寧重寶,熟坑的嘉慶通寶,孔雀藍的開元通寶,朱砂斑的乾元重寶,紅綠銹相間的戰國時期空首布文貨,黑漆古包漿的戰國齊國齊法化三字刀,傳世包漿的王莽時期金錯刀一刀平五千,數十種古幣包漿顏色各不相同,看得記者是眼花繚亂。其中還有一枚洛陽出土的古羅馬金幣,相當于中國的南北朝時期。“銅幣生綠銹,銀幣生黑銹,單金幣例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金餅甚至是更早時期的黃金飾品,都不會生銹。”為了說明這一點,于老師又給記者展示了南宋時期的金鋌、民國時期的金條、民國時期的試樣金幣。記者看到,金子表面毫無銹色,就像新的一樣。
民國時期 試樣金幣
三色王莽貨布
穿上“時裝”,價格翻番
說得怪玄乎,這些穿了“時裝”的古幣價格幾何呢?記者在某拍賣網站上看到,在幾天后2018新加坡中國古藝術品拍賣會上,就有一枚“咸豐重寶寶源當十”雕母錢,通體無銹色,和新的一樣,估價高達125萬港幣;一枚無銹色“咸豐元寶當百”,估價97萬港幣,而同樣的咸豐元寶當百,品相一般的也就幾百上千元不等,價格相差之大,令人咂舌。
王莽 金錯刀 一刀平五千 傳世包漿
西漢金餅 背面
西漢金餅 正面
咸豐元寶寶泉星月當千刻花
記者發現,在古代,還有人給古幣“紋身”,通常有代表中國民俗文化中象征祥瑞的花卉圖紋、蝙蝠,龍,龜等象征吉祥福壽的動物圖紋,祈求長命富貴、龍鳳呈祥等美好愿望的圖案文字等。于老師表示,古人在給錢幣“紋身”時,通常會選擇精制大錢鐫雕吉祥圖案以作喜慶之物。記者在網上看到一枚“咸豐元寶寶泉星月當千刻花”,美觀大方,品相一流,成交76680元,而普通的“咸豐元寶寶泉星月當千”也就千元左右。
“雖然錢幣的包漿能提升它的身價,但包漿也是最能作假的環節”,于老師提醒:“藏友們入手錢幣時,僅僅只看包漿是不夠的,還要看鑄造工藝,聽聲音,錢幣重量、錢文、圖案、外郭內穿等多方面考慮。”
來源:大河報 記者:張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