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 張蔭曾
北宋慶歷重寶,始鑄于宋仁宗趙禎慶歷年間(1041—1048)。宋仁宗在位達四十年,改元九次,鑄錢11種。其中,慶歷重寶又是宋錢冠以“重寶”之始,銅、鐵兼鑄,錢文有楷書直讀、旋讀之分,小平、折二數種,其中寬緣大錢最為珍稀。
圖1所示正是一枚慶歷重寶寬緣大樣錢(圖1)。該錢直徑32.3毫米,厚2.1毫米,重7.6克,而普品(圖2)的直徑一般為31毫米左右,厚2毫米,重約8.5克。對比發現,體格較小的普品錢竟然重過寬緣錢近1克。
經過查閱資料發現,這枚寬緣大樣可能是錫錢或夾錫錢,而這種錫錢或夾錫錢應是朝廷頒發的樣錢!端问贰な池浿尽份d,宋崇寧監以所鑄御書當十錢來上,緡用銅九斤七兩有奇,鉛半之。,錫居三分之一。詔頒其式于諸路!睉c歷重寶是宋仁宗所鑄11種錢幣中,除皇祐、康定外數量最少,故較為難得,尤其寬緣大樣更是一幣難求。
慶歷重寶鑄造量不多,大錢稀少,另一個原因,可能與當時范仲淹推行“慶歷新政”有關。據史料:“公元1043年,仁宗委任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推行新政有十條: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朝政風氣為之一新,國庫略有增加,但好景不長,仁宗對西夏、遼用兵,屢戰屢敗,朝廷主政官員互相傾軋,宋仁宗這個軟耳朵根子的皇帝輕信讒言,將范仲淹罷官使慶歷新政猶如曇花一現,以失敗告終,使朝廷“歲入”不敷應用,鑄錢銅源難以為繼,鑄錢隨之“瘦身”變小了一圈。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