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泉軒


百貼之寶折十。銅質鑄母。


百貼之寶折十。銀質鑄母。






交鈔半分折十。銅質鑄母。


交鈔半分小平。鑄母。
上圖所見:百貼之寶折十銀銅鑄母及同版子錢;(似應同期所鑄)交鈔半分折十和小平鑄母。從形制、文字、特征(面背四決)、規格數據等方面考察,百貼之寶和交鈔半分折十銅母(A·B)基本一致,放大鏡下,甚至地張邊沿及字口內的殘土也都是黃褐色。或為內蒙草原黃沙坑同坑所出。
兩枚折十鑄母,風格一致,不分伯仲。輾轉手中,沉思頓悟。反思筆者曾經在《[研泉讀史46]捺缽與巡貼》一文中,把百貼之寶列入契丹初捺缽錢系列之內,看來是錯誤的。
一是,百貼之寶錢文書體書寫工整,文體接近漢字的程度更高。筆鋒尖銳,運筆有力,這與契丹初書寫的漢字樸拙的風格和韻味大相徑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是,百貼之寶與交鈔半分錢文風格十分接近。或者說,同筆所書的可能性很大。它們都應是元初至世祖期間所鑄賞賜或結算類媒介。
三是,捺缽這種賞賜形式,被蒙元貴族采納傳承的可能性極高。契丹與蒙古立國雖然相距兩個世紀,但民族習性卻有許多相似、相近、相同或重合之處。如,草原放牧,漁獵生活,馬背民族。而活動區域和范圍廣闊,歷史版圖高度契合。從歷史沿革看,歷史上金滅遼,民族融合;蒙元滅金,二次融匯。形成某些歷史繼承性。
所以,百貼之寶這種相似傳承巡擲千貼的類捺缽錢,與交鈔半分的后繼互惠交兌錢均為世祖前后所鑄或可坐實。而到了元順帝后期,所鑄權錢壹錢、伍錢至正之寶,錢文亦曰“之寶”,文字書體也有幾分相似,但賜予、交兌、盤剝的實質金融關系,已經明顯地昭示了背離。而,這種背離背后,體現著同民族和異民族的類別關系。
此外,百貼之寶的實用價值既然為百貼,應折當百。但,是指普品子錢而言。而其母的流通痕跡昭然,極大可能也經歷了輾轉的跌宕歷程,其實際折當又應如何估算呢?這還是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