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疊盤曲——“九疊篆”皇宋通寶

        17-08-02 13:58:22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安徽安慶 陳璟

          九疊篆是一種特殊的篆書形式,又名上方大篆、尚方大篆。作為印文專用于官方印信、璽章、關防之中,“曲屈平滿”是九疊篆書法最大的特點。折疊多寡,每一個字的折疊多少,則視筆畫繁簡而定,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故沙孟海曾言:“名曰九疊篆者,以九為數之終,言其多也。”九疊篆濫觴于唐代,北宋初期得到大力發展,《宋史·輿服志六》記載:“乾德三年,太祖(趙匡胤)詔重鑄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使印。先是,舊印五代所鑄,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鑄印官祝溫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禮部鑄印官,世習繆篆,即《漢書·藝文志》所謂‘屈曲纏繞,以模印章’者也。思言隨僖宗如蜀,子孫遂為蜀人。自是,臺、省、寺、監及開封府、興元尹印,悉令溫柔重改鑄焉。”

          九疊篆在宋代不僅在印文書法中廣泛使用,其甚至影響到貨幣,皇宋通寶就是其中之一,可以稱得上宋代錢幣中的一朵奇葩,在歷代錢幣中也是絕無僅有的一例。如圖1所示,是首都博物館收藏的“九疊篆”皇宋通寶。該錢直徑2.4厘米,重3.9克,青銅質,屬小平錢,十字直讀皇宋通寶四字,錢幣文字清晰,在復疊中盤曲,寄郭寄穿中方折有力,鑄造技術十分精湛。“皇宋通寶”是北宋仁宗趙禎寶元元年(1038)始鑄的非年號錢。皇宋通寶因鼓鑄時間長,傳世較多,錢文分真書和篆書兩種;但以九疊篆書體為錢文的皇宋錢,傳世和出土均極罕見,是不可多得的珍稀錢幣。在中國錢幣博物館也收藏有一枚“九疊篆”皇宋通寶錢(圖2、3),直徑2.53厘米,錢重4.7克。泉界一般認為九疊篆皇宋通寶不是流通貨幣,應屬試鑄樣錢或開爐錢性質。

          宋仁宗趙禎(1010—1063),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為宋真宗趙恒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早年歷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皇太后劉氏垂簾聽政,至明道二年(1033)劉氏病逝,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后,雙方簽訂“慶歷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慶歷三年(1043),趙禎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歷新政”,改善政局,但因守舊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為人君,止于仁。帝誠無愧焉。”其廟號“仁宗”亦當之無愧。宋仁宗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贊,故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

          一般認為九疊篆起源于道教秘符文字,即云篆文,新近發掘的漢晉時期墓葬就發現帶有明顯道教符印的墓磚。云篆文較為難認,筆畫多疊,一眼望去,篇都是云纏霧繞。它以變形為特征,其法有增筆、減筆、變換部件等,同時大量使用疊筆。九疊篆是以小篆為基礎,筆畫反復折疊,盤旋屈曲,點畫皆有縱橫兩個方向,填滿空白部分,求得均勻。作為官方印信的使用,至遼、金、元、明、清、民國歷朝承襲經久不衰。伴隨著九疊篆的使用,壓勝錢也開始出現以九疊篆書體為創作手法裝飾,但存世量依舊較小,它不僅是書法變革的歷史產物,也是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收藏快報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x)。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