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青銅戈
圖2 戈幣
上海 王家年
藏友老邱收藏有一枚青銅戈(圖1),品相完好,曾參加過某地鑒寶節目。我雖沒有收藏青銅戈,但收藏有一些青銅戈幣(圖2),由此引起了我對戈和戈幣探究的興趣。
戈是我國古老的長兵器,在距今3500年前已出現,至商代已普遍使用。戈的尺寸大小不一,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戈頭,分為援、內、翻三個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分,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內,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彎曲的。內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避免在揮殺時向后脫,有的在援和內之闊設有突起的“闌”。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延,并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初始時,胡只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齲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周時期將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胡的長度為戈刃的三倍,戰國時期,胡的長度又有增加,成為長胡多穿式戈。
戈幣與戈的形狀一致,僅有大小、輕重、厚薄之別,與春秋戰國時期北方諸國的刀布幣仿制于兵器刀具和農具的情況類似。戈幣以越國軍隊的兵器戈為原形,減輕重量,縮短長度,使之成為納貢償金和商品交換之貨幣,其形似戈,但輕小,不可能作兵器及狩獵工具之用,且量較大,作為冥器之用可能性也不大。有學者認定這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所鑄造和使用的青銅鑄幣,命為戈幣。戈幣為青銅質,可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4種類型。最大通長14.4厘米,最小通長7.1厘米。其中特大型12厘米以上者極少量,以中型9厘米左右數量最多。
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曾鑄造過戈幣,但錢譜都未收錄。在浙江紹興、河南洛陽、河北邢臺、湖南衡南、山西路城、湖北松滋都曾在西周、春秋戰國墓中都出土過這類非實用金屬戈,可見它們流通很廣。有專家認為戈幣不是真錢而是冥幣,但若沒有流通的戈幣又怎會出現戈狀的冥幣呢?請看“錢”這個字是在戈幣廣泛流通時創造的會意字,金屬鑄造,戈狀,小型,很形象。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