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背面
圖1正面
圖2背面
圖2正面
圖3銅蟻鼻錢
■陜西寶雞 劉明科
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收藏于陜西省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兩枚玉佩飾(圖1、2),根據當時捐獻者提供的信息判斷,當是出自一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時的墓葬中。因其形狀像蟬,故有人稱其為玉蟬飾;又因其與流行于戰國時期的楚國貨幣蟻鼻錢(圖3)的形象與大小很相似,所以又有人說這是最早的玉質蟻鼻錢。此后近半個世紀的考古發掘中,鮮有相同或相近的發現報道與著錄,對于其是否就是玉質蟻鼻錢的問題,只能莫衷一是,很難定論。
作為周代玉佩飾,諸如此類生物類形象的玉器,在周代考古中比較多見,如各種各樣的玉鳥、玉魚、玉蠶、玉螞蚱、玉鹿、玉兔、玉虎等等。這些玉器大都被認為是這個時期死者的佩飾出現在墓葬中。也有人曾提出西周墓葬中大量出現的片狀玉魚和后來春秋墓葬中出現的銅質片狀魚飾,可能具備當時貨幣流通的功能,但很少能得到贊同。這種玉蟬雖然與后來出現的銅質蟻鼻錢十分酷似,但發現存量、時代與地域,是否就是最早的蟻鼻錢?得不到考古發現上的證實。
蟻鼻錢是我國戰國時期楚國的銅幣。因其形象為凸面橢圓形,似海貝而得名。銅質蟻鼻錢正面有陰文,常見“貝”字;少數為“君”“圻”等字,又稱鬼臉錢。雖然這種“蟻鼻錢”名稱并不是楚國貝幣原來的名稱,而是宋代以后泉界約定俗成的一種稱謂。然而,它卻是我國最早的流通貨幣則是無疑的。蟻鼻銅錢最為突出的特征是它的形態似為古文“貝”字,另一種的文字釋作“各六朱”或“各一朱”,三字連寫,筆畫像一只螞蟻,又因兩“口”像鼻孔,故通稱為“蟻鼻錢”;也有人認為是古文“晉”字,像人面,所以又稱“鬼臉錢”。不管怎么解讀,它都與我國最早的貨幣“貝”有關。貝由于它自身稀有、精美、小巧、耐用的特點,早在夏商時,就充當了一般等價物交換的特殊商品,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貨幣。并且在商周考古中,都有大量的貝幣在墓葬中出土。與此同時出現的甲骨文與金文中,也就有了與貝的形狀相似的象形字“貝”。
蟻鼻錢是仿貝幣還是仿龜貝,似乎在錢幣學界還有爭論。實際上這大多是受《說文》上對“貝”字的釋義,說它“象形。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之影響。清代的《歷代古錢圖說》也一直沿用“貝者水蟲,古人取其甲以為貨”這種說法。實際上,貝與龜都屬水中生物,“龜”從字形與字意上,在商周是與占卜密切相關,與貨幣沒有關系。而“貝”在夏商周時就是作為貨幣使用,不論是從實物還是字意上,都與貨幣緊密相聯。因此,三代考古中發現的天然海貝應為中國古代貨幣的鼻祖。在商代后期,由于貿易關系的不斷發展,天然貝幣使用已相當廣泛。海貝越來越顯得不夠用,于是出現了以海貝為模本的仿制貝,如骨貝、蚌貝、石貝等,并早已被考古發現所證實。在各種仿貝貨幣中,最有意義的是戰國時期的楚國銅貝,因為它是貨幣由天然海貝發展成銅質貨幣的最早范例之一。據報道,蟻鼻錢多出土于河南、江蘇。鬼臉錢則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發現,1963年,湖北孝感野豬湖一次出土5000枚面文為“咒”字的鬼臉錢。足見到了戰國時期的楚國境內,由貝幣發展而來的蟻鼻錢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
從貝幣發展成銅質蟻鼻錢的過程看,確實曾出現過骨貝、蚌貝、石貝的考古發現與著錄,但是否有過玉質貝幣或所謂的“蟻鼻錢”的歷史?從這兩枚玉蟬的形狀看,它可能就是屬于玉質蟻鼻錢。希望能看到這方面更多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