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年間以前,所鑄造的錢幣統(tǒng)稱為“通寶”,到了光緒年間,外國侵略者巧取豪奪,將成色以及分量不足的銀兩標注為七錢二分標準銀兩,用于套取中國成色足的銀兩,為此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湊請朝廷,率先在廣東省試鑄了“光緒元寶”,試鑄成功后全國各省紛紛效法,先后購買設備建立錢幣鑄造廠,一度造成了中國錢幣史上的混亂局面,清朝晚期,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南方革命黨成立了“民國政府”,針對當時的局勢,中華民國沿用清代的造幣設備和造幣技術,鑄造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由于這種紀念幣發(fā)行數(shù)量很少,所以它的傳世量極少,近期上海金堂拍賣有限公司有幸征得一枚雙旗“中華民國紀年幣”。
這枚紀念幣沿襲了清朝光緒年間的鑄幣風格,呈圓形,最外邊有細小的齒紋條式裝飾,里環(huán)有排布均勻的凸起的圓點組成了一道美觀的珠環(huán),珠環(huán)里面與清代鑄幣不同的是,把以前的光緒元寶字樣換做了代表中華民國的國旗,兩面旗子交叉于錢幣中央,左面的旗子有一朵花,右面的旗上鐫刻五道條紋,展現(xiàn)了迎風招展的樣子,兩環(huán)中間的上方位置有“中華民國”的四個楷書字樣,下端有“開國紀念幣”五個楷書繁體字樣,字體剛勁有力,間架結(jié)構(gòu)布置巧妙得當,實屬難得一見的書法。在左右兩邊各有一朵防偽小花飾樣。
紀念幣的背面,外面的齒狀花紋沒有變化,而里面的凸起圓點則成了一道細線裝飾圈,在裝飾珠圈里面的上端,有“十文”兩個字,下面是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兩道珠圈內(nèi)有英文字樣。
中華民國在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在頒布的臨時大總統(tǒng)令中提出了“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隨后武漢和南昌兩地率先鑄造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計劃用于取代清朝的錢幣,這就是這款中華民國紀念幣的由來,這枚藏品年代久遠,錢幣的邊緣處的斑駁銹跡,見證了歷史的進展歷程,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雖然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歲月洗滌,但這枚錢幣保存良好,造型美觀,極具收藏價值。近年來古錢幣一直受到廣大藏友的追捧,清末民初的機制錢幣,在國內(nèi)外市場上都有著極高的成交記錄,2013年4月在香港的斯賓客珍惜古錢幣拍賣會上一枚民國十五年張作霖的陸海空大元帥樣幣,以138萬元的高價成交,在2013年5月份北京的春季交易會上一枚湖南省造民國雙旗幣以46萬元的價格成交,2013年11月21日,一枚四川造幣廠鑄造的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雙旗幣,以68萬元價格成交,民國年間鑄造的錢幣的價格呈平穩(wěn)上升趨勢一路飆升,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傳奇。
來源: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