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盈泉
“清泰”是后唐末帝李從珂的年號,歷時三年(934—936)。清泰年間鑄幣史書無載,但曾見“清泰元寶”實(shí)物。民國十年,泉家鄭家相在上海曾見一枚大如折三的“清泰元寶”,認(rèn)為是寺觀錢,但由于價昂沒能購買。對此鄭家相在所著《梁范館談屑》中曾經(jīng)談及:“至(民國)二十四年間,輾轉(zhuǎn)為戴葆庭所得。無錫丁氏入采《歷代古錢圖說》,列為后唐末帝錢,并謂:‘制作、銅質(zhì),與篆書永通泉貨相侔。’然明眼人誰信之?”一時鄭家相將其斷為元代寺觀錢的說法基本成為定論。馬定祥在批注《歷代古錢圖說》時也說:“清泰元寶乃元朝清泰寺觀錢,‘寶’字仿崇寧也。但亦僅見。”時至今日,“清泰元寶”為僅見孤品的說法肯定已站不住腳了。除筆者集有小平錢外,亦見泉友集有34毫米左右的折三錢和45毫米左右的折十錢,各等錢幣版式也不止一種。從這些錢幣的形制、鑄工、文字書法看,筆者認(rèn)為絕非元代寺觀所能為者,應(yīng)為國家正式鑄造的行用錢。五代時期是中國鑄幣書法從隸書向楷書過度階段,錢文帶有楷書意蘊(yùn)已不足為奇。特別是馬定祥所說“清泰元寶”的“寶”字是仿“崇寧”更為笑談,因?yàn)樵撟譃榈湫偷碾`書寫法。盡人皆知中國文字隸書在前楷書在后,漢代已通行隸書,五代如何不能使用?焉能因?yàn)楦赣H長得像兒子,就把父親當(dāng)成了孫子?
歷代所鑄祭祀大錢與行用錢是一一對應(yīng)的,是否鑄有行用錢,祭祀大錢是最好的明證。下面就介紹一種涅祁之重圜泉友集藏的“清泰元寶”祭祀大錢。是錢直徑71.7毫米,中緣細(xì)郭,穿孔較小。面文“清泰元寶”對讀,書法介于楷隸之間,“清”、“泰”、“元”三字已趨向楷書,而“寳”字仍為隸書。錢文筆法與目前所見各種“清泰元寶”行用錢都是同一風(fēng)格,與折十型大錢寫法尤為接近。可以斷定兩錢錢文皆為一手所書,但也有細(xì)節(jié)差異,不是一次書就。錢幣光背無文,面背均未加鑄陰刻紋飾。從錢幣的精整程度和表面銹蝕情況看,這枚錢幣亦為用失蠟法鑄制的鍮石大錢無疑。其直徑亦符合72毫米左右祭祀大錢的等級標(biāo)準(zhǔn),是一枚素面無陰刻花紋的祭祀大錢。

涅祁之重圜泉友集藏的“清泰元寶”中緣細(xì)郭狹穿祭祀大錢,直徑71.7毫米,厚6.2毫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