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東寧 丁恩洪
圖中所示這枚花錢,直徑6.2厘米,厚0.4厘米,穿徑1.2厘米,重77.4克。正面錢文順讀“鯉躍龍門”四字,除了“躍”字為簡體書寫外,其余都是繁體。錢背面圖案則是對面文深邃含義的闡釋——波濤翻涌的黃河之上飛架一道龍門,左側是一條飛躍之鯉,右側是一條騰空翔舞的巨龍,躍過龍門的成功鯉魚就可以仙化成龍,把奮力向上、戰勝險阻、取得成功的深刻哲理表達得淺顯而通俗。
據考,龍門是個地名,在山西省河津縣和陜西韓城縣的黃河之間一個叫禹門的地方。傳說這里還是大禹治水之地,有大山曾阻斷黃河的通路,經劈鑿后形成險要難越之河道。龍門地勢險峻,古代文人墨客常有描述,李白有詩曾嘆道“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寫盡黃河流經此地一瀉千里的驚心動魄。“鯉躍龍門”更來源一則優美的神話。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鯉為諸魚之長,形狀可愛,能神變,常飛躍江湖”,以后又有辛氐《三秦記》載“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海江大魚聚集龍門下數千,上則為龍;不上點額暴腮。”(舊時以“點額”比喻應試落第),這大概應當是“鯉躍龍門”傳說的最早之源。李白對此還有首無題五言絕句,“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半凡魚。”作者反其意而用,對躍龍門之不成功者,極盡反諷冷嘲。所以在科舉時代“鯉躍龍門”又有鼓勵身處社會底層的寒門學子通過自己艱苦努力而直達仕途的含義。
有關科舉花錢的稱謂名目很多,如“連中三元、三元及第、一路連科、五子登科、文星高照、獨占鰲頭”等等,但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科舉制度及這些舊名目所代表的事物都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而唯有“鯉躍龍門”這種精神還能在現今煥發著一種積極進取向上的社會正能量,激勵后進者迎難而上,努力去追求心中的偉大目標和理想。
此錢為雕刻而成,穿口四壁及錢肉部分都鏟削得光潔明亮,正面四字挺拔深峻,凡有筆峰之處,均微細如芒;背面圖案中的線紋異常清晰流暢,非雕刻不能有如此效果,無疑這應當是一枚范鑄母錢的雕母花錢。不過正面“鯉”字的雕刻尚有一小點微疵,字面可見翻鑄后因經常使用而呈現的磨損嚴重,已經看不清鯉字魚傍“田”內的筆畫了。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經放大鏡下仔細觀察,該處并沒有動刀雕刻過的痕跡,這或許算是一個“小缺點”,但絲毫沒有大礙,瑕不掩瑜。筆者曾查閱了一些花錢書籍資料,并未發現該錢的記錄,不過在國內一些古泉交易網站上,曾有該種錢幣成交記錄。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