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統治者橫征暴斂,驕奢淫逸,酷政御民,朝臣彼此爭權奪利、相互傾軋,官僚統治日趨腐朽,兼之天災連綿,洪旱饑荒,民不聊生。據《續資治通鑒》曰:“至正九年,三月,黃河北潰。膠州大饑,人相食”、“至正十年,是春,彰德大寒,近清明節,雨雪三尺,民多凍餒死。”最終導致百姓紛紛揭竿而起造反,抗擊元朝暴政的統治。
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鹽販張士誠率弟士德、士信及壯士李伯升等18名鹽工聚眾起義,三月攻克泰州。至正十四年(1354年)率軍攻占高郵,以高郵為都城,自封誠王,立大周政權,建元天佑。同年九月,在高郵挫敗元丞相脫脫統率的40萬大軍,據有平江(今蘇州)、湖州、杭州等地。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遷都平江,改平江郡為隆平府,以承天寺為王宮,改稱吳王,銷毀佛像,鑄行“天佑通寶”錢。有《南村輟耕錄》可證:“張士誠據平江以承天寺為宮,佛像悉毀壞,銅觀音鑄為錢”。這是一段史料記載張士誠毀佛鑄錢的具體史實,鑄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等錢制,均為背紀值錢,其中折三、折五錢存世尚有一定數量,小平屬較少見品,折二則屬罕見之品。天佑四等唯折二型難求也,其版式與其他三等亦明顯有異,外輪尤顯闊于平錢、折三與折五錢,主要流通于浙西及淮、揚、蘇、常之地。
“天佑通寶”錢的主要特點為面背文字書體不同,在中國貨幣史上是極為少見的,可稱得上是張士誠鑄錢的一種創見。《吳王張士誠載記》云:“古少錢文面背兩種書者,茲面楷背篆,殆仿至正背蒙古字而沿為篆書”。此段記載,只是前人一說,似亦有理,細作思考,其理由多有牽強,理不服人。天佑錢面楷背篆,雖然輪廓與至正錢相仿,但至正背文系蒙古字,天佑錢沿用這種形式,只不過用的是書法中同一種類的篆書字體。根據上述一說,筆者也可以斗膽推斷,天佑折五型背文“五”字,酷似漢代五銖錢的“ ”,也可以認為張士誠仰慕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和幣制改革而仿用的漢代錢文,同樣也能作為一說。再從文字上看,字韻也屬元末風尚,篆字也脫胎于至正錢。然天佑背篆文是否仿用至正背蒙文鼓鑄,未見史實載錄,一時無法論及,尚需更深入地研究和進一步求證。
凡歷代農民起義軍鑄行的錢幣,均較珍稀,尤其鑄工頗為精致者,天佑通寶折二錢乃屬其中一種,尤為顯艷,是錢銅質精好,書體凝重端莊,不同凡俗,深受藏界珍視。欲求者多是傳聞,少見實物,即使有者,亦價頗高,不易購求。總之,張士誠在短期內即鑄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