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通寶”考 |
發布日期:08-09-14 10:27:30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本世紀初,在長治市英雄南路爐坊巷鑄幣遺址,曾出土發現了帶有鑄口的“萬歷通寶”銅質制錢266枚,殘破的鑄幣缸鍋300余個,同時發現的還有鑄爐殘垣3處。 據史籍記載,明嘉靖八年(1529年)朝廷升潞州為潞安府,同時增設長治、平順兩縣。地域范圍即今天的長治和晉城兩市。這里一向以煤、鐵富饒而聞名天下,素有“千里鐵府”之稱。 漢唐時,朝廷即在此地設立專門的鑄幣機構“潞州監”,利用優質的礦藏資源為朝廷鑄造貨幣。鑄幣史跡,在萬歷四十年編纂的《潞安府志》有記載:“錢通交易,與銀子母相權。潞俗儉樸,米鹽蔬果之類寡裒益用錢最便。漢唐以來,取當地所產,鑄鐵為錢,公私相雜。”地方志中記錄下了潞安府鑄幣歷史的開篇。明朝建國,潞安府繁榮的冶鐵經濟、優秀的冶煉技術和產品再次引起朝廷的極大關注。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即在長治、晉城設鐵冶所兩處,當時,輸往全國各地層出不窮的優質鐵產品,讓長治、晉城兩處鐵冶所成為全國僅有的13處鐵冶所的佼佼者。萬歷四年(1576年),朝廷命戶、工二部,始鑄“萬歷通寶”,金背和火漆錢一文重一錢二分五厘;鏇邊錢一文重一錢三分;頒行天下。萬歷五年(1577年),神宗皇帝旨準戶部:“增設錢局,除太原已開局,其平陽、潞安二府乃產銅出工之地,應各開局分鑄。”一旨令下,朝廷便在潞安設錢局,開爐鑄幣,由戶部核準山西巡撫高文主持。 據《明會典·鑄幣》記載,萬歷初年朝廷鑄錢并不多,約兩萬錠,萬歷十三年(1585年)增為十五萬錠,萬歷二十年(1592年)為九萬錠。當時全國鑄爐60余座,潞安府是其中較大的兩座,平均一年為朝廷鑄幣近萬錠,兩座鑄錢局需招鑄幣匠人約三四千名,由此給地方帶來豐厚經濟利潤的同時,也出現了貨幣私鑄取利的現象。萬歷四十年(1612年)潞安知府在其編纂的《潞安府志》中這樣寫道:“萬歷初,遵例鼓鑄制錢,一時銅價騰躍數倍,而監造官與匠役減去銅料,雜以鉛錫,愚民見利爭趨,日有私鑄,雖論死不止。而制錢堆積不能行。” “萬歷通寶”貨幣的鑄造,關乎國家之經濟命脈。標準定然是要求高,但鑄幣所帶來的高額利潤,也驅使一些有鑄造冶煉技術的潞安匠人,惟利是圖,以身試法,私鑄之風屢禁難止。此事嚴重影響到潞安為朝廷鑄幣的聲譽,為完成好朝廷的鑄幣任務,負責督監潞安鑄幣事宜的山西巡撫高文同時還當擔了給朝廷“去偽存真”、“打擊私鑄”的重任。 “萬歷通寶”銅質制錢出土后,經有關專家研究測定,這批“萬歷通寶”的重量和形制為潞安萬歷年所鑄貨幣,是一批具備“鏇邊”工藝的錢幣。 |
上一篇:五銖錢:穿越2000多年的風塵 |
下一篇:這枚古幣值百萬?銀幣正反面竟分屬兩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