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幣:商周時期青銅鑄農具貨幣雙蘊意 |
發布日期:12-07-22 08:33:4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洛陽網-洛陽日報 作者: |
是戰國時期鑄行于周、晉、燕、中山等國的青銅鑄幣,形制源于空首布,但通體小于空首布,重量也較輕。由于工藝改進和簡化,其布首改為扁平狀,故稱“平首布”。平首布的表面都有文字,系地名或地名加其他文字,然其用意目前尚不明確。
三批窖藏貨幣 研究價值很高 在幣面上鑄字,是我國古代金屬鑄幣的一般特征。在洛陽地區出土的空首布,種類、數量繁多,特別是幣面上的鑄字內容也頗為豐富,在全國首屈一指。 蔡運章介紹,據初步統計,空首布上的字有210多種,可分為數字、干支、吉語、地名等。但因這些字多為單字,所以很難判定它們的確切含義。 1970年12月,在伊川縣白元鄉富留店村出土一甕空首布,共計753枚。從存放空首布的陶甕器型和紋飾看,該陶甕應為春秋時期器物,而空首布的埋藏年代也應在這一時期。這批空首布幣面上的鑄字內容較為豐富,幣面上的“壬午”、“棄”、“臣”、“喜”、“利”等十多種文字,在以往發現的空首布幣面上未曾見過,這一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貨幣文字提供了新資料。這些文字筆畫多細直、字體較草,與當時鐘鼎禮器上保守而莊重的文字判然有別,有可能是當時民間使用的俗體字。 除了這批空首布,洛陽地區發現的空首布還有兩批。1966年10月,瀍河回族區瀍河回族鄉馬坡村群眾捐獻了在孟津縣后海資村(今孟津縣朝陽鎮朝陽村)出土的空首布72枚。1971年3月,文物工作者在新安縣磁澗鎮尤彰村發現401枚春秋時期空首布。這些空首布都存放于陶罐或器皿中。 鏟幣的流通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中,洛陽不僅是當時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繁華的商業中心。這三批空首布的出土地點,與當時洛陽的商業發展有密切關系。”蔡運章說,當時伊川是洛陽通往南陽的門戶,新安是洛陽通往關中的故道,孟津是洛陽北渡黃河的渡口,在這些重要的交通要道上窖藏貨幣,也反映了歷史事實。 (記者 李迎博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