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面四決”淳祐通寶暗藏戰史玄機 |
發布日期:12-07-25 08:39:0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周泰宇 |
![]() ![]() 這枚淳祐通寶光背當二錢,鑄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間(1241—1252)四川著名軍事家余玠抗擊蒙古軍時期。該幣直徑2.55厘米,厚約0.12厘米,重7.8克,白銅質褐紅綠銹入骨,流通磨損自然古樸。華光譜《中國古錢大集》在該幣拓圖旁批注:“嘉祐通寶背無文錢,系初期試鑄各型錢,不久即改鑄當百大錢,此類品停鑄,故存世均少”,“淳祐通寶背無文折二錢,一級(特大珍品)”。該錢錢文書風、制作風格與其同類折二錢吻合,不同的是“四決”紋鑄于錢面穿上,且背無內穿廓平夷似“汪洋”,為迄今筆者所僅見。 該錢“面決背夷”的獨特特征,經筆者考證其歷史背景,竟然暗藏了當時主鑄者南宋理宗詔命的著名軍事家余玠出鎮四川抗擊蒙古軍戰史玄機。 四決紋的運用,源于秦半兩方孔錢。據錢幣專家考證,秦半兩重12銖,直徑12分,方孔的長、寬各6分,以方孔的四角為起點,分別延長孔邊,射線交于外圓,各起點到交點的總和為12分。這些數字都是“6”的整數倍,而“六”又是陰陽五行中“水”的記數,說明它和陰陽五行思想有密切的聯系。該錢面鑄“四決“紋,正反映了這種寓意。“四決紋”在隋唐以后的錢幣上逐漸消失,僅在“熙寧變法”的熙寧通寶小平錢上出現過,曾有學者考證其為宣揚“變法”。淳祐通寶折二光背錢的背“四決紋”由背面走向該當二錢的錢面,無疑是突出在蒙古軍進攻四川時,向世人宣揚陰陽說中的“窮則變,變則通”和“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人”等辯證思想。同時,該錢“四決紋”的數字“四”,則體現了陰陽五行密不可分的周易八卦“四”的寓意:“四”與先天震卦對應,蘊涵奮起、積極向上、茂盛等意;后天八卦中的“四”,與巽卦對應,蘊涵自由活潑、滲透、變動等意。而該錢背面的穿無廓,則暗指蜀地無軍事抵抗之城廓,因古代人常以諧音寓事理,此“廓”不僅同音而且同字,其用義便昭然天下了。 因此,從該淳祐通寶面“四決紋”的更改其設計試鑄,可以看出當時四川著名軍事家余玠“求變”用心之良苦,擊潰蒙古軍的決心之宏大,只可惜他的滿腔熱血付之東流了。據《辭海》“余玠詞條”等資料介紹,余玠,南宋大臣,蘄州(今湖北蘄春南)人,字義夫,出生寒士。端平二年(1235),蒙古大汗窩闊臺發動大規模侵宋戰爭,曾數次攻入四川境內,大肆燒殺擄掠,如入無人之境,給社會經濟造成嚴重毀壞。1242年,余玠向宋理宗趙昀主張糾正輕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