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對元初三錢的主觀猜想
北泉軒






忽必烈從鄂州撤兵后,于公元1260年三月在開平(今內蒙多倫北的石別蘇木),自稱大汗,是為元世祖。忽必烈經過長年同漢人的接觸,認識到統治中原地區不能用蒙古人的辦法,必須采用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方式。他結識了不少漢族地主階級的文人,即位后采納他們的建議,建年號初稱“中統”(1260——1263),后改“至元”(1264——1293)



。定都城(以開平為上都,燕京為中都,后稱大都),一般“儀文制度”,也多“遵用漢法”。公元1271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元,標志進一步接受漢法,組成正統式的封建王朝。
“若元則起溯漠。倂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元史卷五)“入主中國,為歷史上一大變局。溯其初起。以武功震耀一世。除租稅、站赤、達魯花赤而外,無所謂政治。迨取金滅宋。知儒術可以羈縻中國。”“太祖用耶律楚材。至世祖用許衡、姚樞,尊優孔儒。粉飾為政。”“太宗始立十路宣課司。選儒術用之。金人來歸者。因其故官。若行省。若元帥。則以行省元帥授之。”“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元史卷八)”諸官或蒙漢并置。元制百官。皆蒙古人為長,漢人南人為之貳。”
“忽必烈采用漢法“尊優孔儒”的基本措施是,建立了一套統治全國的行政機構,以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一。”(《中國古代史》)國順元寶,折五篆書銀錢。

材質細膩,文字優美,形制規整。很有可能是,背面標注上日下月的,元代唯一的,非國號、非年號鑄錢。稱其為警語特鑄錢,未嘗不可。這與五十年后,元武宗所鑄大元國寶背龍圖,是有明顯的不同。日月代表天地,而騰龍寓意皇帝主宰,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對民眾的觀點。或寓漢順則國順,國順則元昌,國順政局穩,國順民安康之意也。疑為忽必烈初始所鑄,賞賜蒙漢大臣之寶。該錢干坑出土,傳世日久,諸史、諸譜未載。但,相信絕非孤品。僅為猜想,立此存照。
“在全中國空前統一的情勢下,我國的民族關系有了新的發展,聯系比以前更密切,融合更近了一步。”“以前的契丹人、女真人由于和漢人接觸較早,在風俗習慣和文化上大量和漢族融合,在元朝便把他們稱為漢人。另方面,中亞以至歐洲和外國人又稱中國北部的漢人為契丹人,甚至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
折五篆書銀錢靖康元寶,與北宋靖康不類。

或為元初仿鑄、后鑄。——此時,北宋末、南宋初均為元代144年的前世也。此錢或為銀樣,作用應視為宮廷賞賜錢。如是推測,理由有三:可能與篆法通行的關系,
一是,“元”字的書法,與武宗年間所出素背大元國寶篆書之“元”字,如出一手,大元國寶之“元”似有后鑄雷同的征象。“寶”字與國順元寶的“寶”均為雙王長冠寶,也如出一轍。

二是,形制完全相同。均為銀銅樣形式,透紅的外觀,中道寬窄的外緣,面背完全細平的地張,使人觀察,感到別無二致。
三是,材質完全相同。外觀粉中透紅,內里銀色滲粉。金屬之細膩,非經數度之冶煉,難達如此之精純;鑄工之精準,非工匠精心翻鑄,不會如此之精美。
綜觀之,研析之。真是不往一起聯想都難。聯系元世祖的尊儒重教政策,或者后鑄靖康的寓意,在于防止北宋徽、欽二帝的慘痛教訓,也未可知。由此推測,毛澤東與黃炎培于1945年7月4日,關于“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屈辱”的也有,“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的思考,定已知古喻今。
由于元初的“尊優孔儒”政策,加上嚴厲的“統轄彈壓”,“萬戶之下置總管。千戶之下置總把。百戶之下置彈壓。立樞密院以總之。”(元史卷九八兵志序)故,元代空前規模的統一局面,為全國各地區的經濟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世祖即位初,在宋“交子”、“會子”,金“交鈔”的基礎上,發行了“交鈔”。以絲為本位,每銀五十兩,當絲鈔一千兩。不久,又鑄“中統元寶鈔”,分文、百、貫三等。兩貫當白銀一兩的幣值。小平支鈔半分方孔圓錢,

或在此時發行并流通,用以代銀支付,或為支付憑證。小平支鈔半分或以3克為基準,恰為市兩的一分。而折五大型支鈔半分,

則重19.17克,為每市兩(以十六兩為一斤)約31.25克的61.34%。或為六錢一分。足超半兩。可見其厚重實惠,并非等閑之物。折五銀質支鈔半分的形制、材質,與國順元寶和元鑄折五靖康元寶完全相同。似應為銀樣,或另用于賞賜。
而從國順元寶導出元鑄靖康元寶,恰好鋪就了元初忽必烈的執政之路。而折五交鈔半分則開啟了元代方孔圓錢宋制漢化折當之規,實現了元代貨幣同宋代貨幣的順利并軌。
蒙元初期,由于社會生產力性質落后和軍事破壞,加給中原地區的創傷逐漸恢復,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更對恢復社會經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國順元寶、靖康元寶、支鈔半分三枚大錢的歷史連貫性隱然成形,但因未有出土信息資料的質證,仍不免討主觀臆斷之嫌!
如此猜想,是否牽強,姑且研之,姑且評之。
又及,近閱[龍之藏]網載:難得一見的政和半分。
政和半分存數稀少。存世還有大觀半分、宣和半分錢,均為元初年折銀錢。
彭信威先生名著《中國貨幣史》第415頁載:“還有一些大小不同的錢,正面用北宋的年號,背面記值。所見有當五大小的大觀通寶,背面有‘半分’二字,又有開元通寶、大觀通寶、宣和通寶和大定通寶等小平錢,背面有‘半分’二字。這些錢制作更不精,文字平夷。所謂半分,似乎是對紙幣而言,是一種權鈔錢,也可能是籌碼。制作有大朝通寶的氣息,所以像是元初的東西。另外還有一種小平錢,正面有‘支(或交)鈔半分’四字,光背。”
上海大學
朱滸
以上或可佐證靖康元寶元初仿鑄,絕非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