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收藏到一枚“連中三元”花錢,黃銅質,黑漆古,錢徑5.04cm,邊厚0.26cm,正面“連中三元”四個字,這是對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的良好祝愿。背面魁星足踏龍頭點斗?熏有“狀元及第,獨占鰲頭”之意。另有鉛質“連中三元”,正面間以梅、蓮、牡丹等花朵,背成暗八仙之四仙:扇、笛、陰陽板、葫蘆。
科舉,指的是隋以后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舉士而得名。它始創于隋,形成于唐,延續到清末,存在1300多年,對這一漫長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制度以及知識分子的學風,都曾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經歷了西周的“鄉里選士”和“賓興之制”,漢代的“察舉制”和“公府征辟”,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的發展歷程,至隋代而過渡到科舉制。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開始設置進士科,先由郡州考試,合格者再送中央參加統考,即所謂“鄉貢”。此后,選拔人才就與科舉考試形成了必然的關系,這就是中國科舉制的起始。
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舉進士的制度。初唐時開科取士才成為一項經常性制度,規定三年為一期,讀書人先以入學、中秀才為仕途之根本,名為入泮。入泮即進入學宮之意,第一名的為案首。秀才通過鄉試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再由皇帝主持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其次為榜眼、探花,宋代稱為三鼎甲。
所謂連中三元,即一人連中解元、會元、狀元,中解元后下科落第,以后再中會元、狀元,一般也稱連中三元。
一般規定逢丑、辰、未、戌之年開科。如不逢以上之年,而逢國家大慶,朝廷開科,稱為恩科。
舊時讀書人以中狀元作為終身殊榮。除三鼎甲外,進士也是仕途的進身之階。“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例如宋代,進士及第即直接授官,登第者,不數年赫然顯貴。宋真宗時的《勸學詩》說“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中讀。”進士及第的尊榮促進了人們的立志求學和學校教育的發展,也養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不良風氣。
科舉看似最公平不過,任何人只要讀好書就可應試做官,這不僅掩蓋了封建專制政治的階級實質,而且引導知識分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白首窮經,孜孜以求,有的舉人從青年試到白頭,中狀元時已屈就木之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