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河南鄧州 許滿貴
元末明初陶宗儀編著《書史會要》:“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可見這赫赫有名的“瘦金書”創(chuàng)始者是宋徽宗的自號。
“道君造貨稱能手,一自崇寧御筆留。漫夸大觀行書美,且從陜寶鑄工求。”這是錢幣收臧家楊魯安詩贊徽宗錢幣的詩句。宋徽宗書瘦金體楷書銀質宣和通寶背“陜”鐵母樣錢(圖1),直徑2.5厘米,穿寬0.8厘米,厚0.2厘米,重2.8克。賞這枚銀錢,鑄工精湛不論,錢文雖有瘦金體風骨,然筆劃圓融,勁道不足。“宣”字的“日”、“通”字的“用”、“寶”字的“貝”,皆為橫劃弧圓折筆;“和”字與崇寧通寶、大觀通寶瘦金書比,顯得軟弱無力。而瘦金體《千字文》書于崇寧三年(1104),是年23歲的趙佶,瘦金體書法已經是他的成熟時期。鮮為人知,金章宗完顏璟竟是宋徽宗瘦金體的超級粉絲,完顏璟的母親是徽宗的一個女兒,趙佶還是完顏璟的外公。南宋周密《癸辛雜識》:章宗的書畫作品“悉效宣和”,“金國之典章文物,惟明昌(金章宗年號)為盛。”金王朝以武力征服大宋,徽宗卻以書法影響了其后世的帝王。
南宋王應麟《玉海》:“宋徽宗宣和之讖為‘一家有二日’,果徽、欽同帝。”明人張燧《千百年眼·古今改元之誤》:“宣和,乃契丹宮門之名。徽、欽至彼,入門見額而始悔是也。”遂改“宣和”為“靖康”。從建中靖國改元至政和年間(1101—1118)八年四改年號,可見宋徽宗初政時精力充沛,血氣方剛。著名錢幣學家彭信威《中國貨幣史》:“崇寧初趙佶23歲,精力充沛,‘崇寧通寶’四個字,一味地瘦硬,所謂鐵畫銀鉤,應當是這一時期的字。大觀時他也是接近30歲的人了,30歲本是年輕力壯,然而由于宮廷生活的腐化,他大概已開始老成起來,所以‘大觀通寶’四個字就濕潤了。到宣和年間(1119—1125),他已是43歲的人,暮氣沉沉,所以陜字宣和的錢文圓融得一點勁道也沒有了,這種發(fā)展過程只要去看‘通寶’兩字就可以看出來,特別是‘通’字的用部和寶字的‘貝’部,在崇寧錢上,書者的精力從兩肩上沖溢而出。大觀錢上兩肩已平,到宣和錢,則兩肩低重,大有不勝負擔的樣子。”
北宋政和通寶金質小平錢,直徑1.9厘米,重2.9克,含金量達96%。此版式金錢除1966年山西應縣在修繕木塔時發(fā)現一枚外,另是四川成都也見到一枚;市場上,中國嘉德國際2006春拍“馬定祥收藏中國歷代錢幣”專場中,曾亮相一枚(圖2),最終拍得52800元。
《宋史》載:北宋宣和六年(1125),宋、金因輸糧問題再起紛爭。八月,金人以宋朝收納張覺(遼朝平州軍節(jié)度副使)拒付20萬石糧食為由,決意南侵,并攻下蔚州(今河北蔚縣),兩國關系頓時緊張。徽宗則認為:時領樞密院事的譚稹措置不當引起的宋金爭端,而再次起用已致仕的童貫領樞密院事,為兩河燕山路宣撫使,駐扎太原。宣和七年十月,金太宗頒詔侵宋,東路以斡離不為統(tǒng)帥自平州進攻燕山;西路軍以粒罕為統(tǒng)帥,自西京(今山西大同)進攻太原,兩軍計劃會師開封,企圖一舉滅亡北宋。兩個月后,燕山、太原失守。十二月二十五日,徽宗禪讓帝位,稱太上皇。從此瘦金體永遠失去了筋力。
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引《宣和錄》中載:“上皇閣分金錢四十貫,銀錢八十貫;皇帝閣分金錢二十貫,銀錢四十貫;皇后閣分金錢十一貫,銀錢二十二貫。”總計被掠走的金錢有71貫、銀錢達142貫之多。“錢必成文,金銀成錢。”宋代的金銀錢基本上是作為賞賜、供奉、洗兒、婚聘、殉葬之用,亦可直接參與流通,或是到金銀鋪兌換、可折合成銅錢使用。宋代宮廷中使用金銀錢的現象較為普遍,這些金銀錢大多由少府監(jiān)掌管的官府手工場文思院所鑄。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