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村古墓里的商品經濟 |
發布日期:12-09-28 13:18:2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昆明日報 作者:首席記者楊璐 |
行了為期8天的清理工作,很快,便清理出一塊面積約有1200平方米的墓地,這其中,有117座古墓。
爾后,由于村民大肆挖土建房,致使小路以東田埂上的30多座古墓被損。“有一天,我從這條小路過,發現路邊好多古墓都露了出來,其中一部分已經被破壞。”因此,1979年11月,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決定對東區受影響較大的地段進行保護性清理。“在這次清理過程中,清理的面積約有140平方米,其中墓葬65座,出土隨葬器物415件。”昆明市博物館研究員、彼時主持石碑村第二次挖掘工作的胡紹錦介紹。 “在這兩次清理工作中清理出來的180座墓葬全部為小墓,墓壙一般長在l.5―2.3米間,寬為0.5―0.9米,深0.5米左右。”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志龍在其著作《滇國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發現》一書中對石碑村古墓群墓葬的幾個特點進行了分析,“其一,無論東區還是西區,墓葬的墓向均是向東偏北,恰好是頭對高山、腳朝滇池;其次,墓葬均為單人墓,不見合墓;其三,墓葬大小、方向基本一致,墓葬排列成行,分布有序。” 通過對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組合的對比,胡紹錦認為,石碑村古墓群與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安寧太極山等晚期古墓葬類型相近,同屬于石塞山類型。“但同時,石碑村古墓群的墓葬之間存在著互相打破、疊壓的現象,加之其沒有葬具,隨葬品少而簡單,且紋飾簡陋,粗制濫造,大多數都是生產工具或武器等生活實用品,而缺少了鼎等禮器。這些都與之前發現的天子廟等王族墓地以及小松山等中下級貴族墓地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根據這些線索,胡紹錦將石碑村古墓群的墓主人判定為當時社會的平民階層,“可以這么說,石碑村是目前已發現的唯一一片滇文化平民墓地。” 大量的五銖錢 平民階層中的經濟生活 石碑村的最大貢獻在于其出土了大量的金屬貨幣五銖錢。這一現象表明,當時,在這個地區的經濟生活中,金屬貨幣至少已經開始成為流通手段,平民階層中還出現了擁有貨幣財富的成員。 “如果說,小松山古墓群對于環滇考古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其發掘了一批規格相當高的東漢墓的話,那么石碑村的最大貢獻則在于其出土了大量的金屬貨幣五銖錢。” 胡紹錦介紹,在石碑村的平民階層墓葬中,僅第二次發掘工作一次清理,就出土了200枚金屬貨幣,遠遠超過了滇池區域同期墓葬以往的任何一次出土量。“這個現象表明,當時,在這個地區的經濟生活中,金屬貨幣至少已經開始成為流通手段,平民階層中還出現了擁有貨幣財富的成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