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折二型鐵錢(見圖),是南宋孝宗皇帝趙昚所鑄的七種錢幣中的第五種錢,鑄于1174年。當時銅源枯竭,鐵錢充斥于市。南宋鐵錢和銅錢形制相同:有小平、折二、折三之分,闊緣、狹緣兼有,篆、楷、隸銘文俱全,又有旋讀、直讀之別,文字有大亦有小,同時錢后背有紀地、紀監、數字、星月等版別,十分復雜。淳熙朝鐵錢紀地均鑄在錢的后背。當時鑄鐵錢最多的安徽同安監鐵錢背有一“同”字;湖北有蘄春監背上有一“春”字,還有背上“松”字者,為宿松監所鑄。除此,在全國尚有背“泉”、“利”、“正”、“邛”等淳熙鐵錢問世,但存世稀少,奇貨可居。非常珍貴,據查資料:“邛”為四川惠民監、“裕”為撫州裕國監、“利”為利州監,其中背字小“廣”的更為稀少。
這枚折二背小“廣”的小字淳熙元寶鐵錢,錢徑27.5毫米,厚3.1毫米,重7.5克。此枚鐵錢原出土于安徽省明光市郊一處鐵錢窖藏。起初,我以為背廣錢為廣東某錢監所鑄,后來查資料得知,南宋時嶺南一帶從未設過錢監鑄錢。經翻閱《古泉學綱要》一書,得知南宋時江淮之間的江州曾設廣寧監,鑄過少量鐵錢,背上即“廣”字。
南宋距今已近千年,鐵錢窖藏條件很差,銹跡斑斑,幾成鐵鉈,且不易分離,性脆易碎,品相完好者很少,背上銘文又小又淺,清晰度很差,能肉眼識其銘文不太容易。此錢背上“廣”字清晰可見,實為南宋淳熙鐵錢中品相上乘之物,著名古錢幣學者華光普所著將其稱為“五級錢”,足見其價值之珍。
■來源:收藏快報 安徽滁州 張蔭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