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場不姓古 真品不多贗品多 |
發布日期:05-08-27 17:3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仿造、復制最多的品種是瓷器、書畫、鼻煙壺、青銅器、香煙牌子、老照片、火花、月份牌、古錢幣和老銀幣等。“文革”時期的瓷器,包括瓶、罐、瓷質人物、畫屏、擺件和“文革”郵票等。在古玩市場隨處可見有仿制品或復制品,其中大部分偽品做工都很粗糙,但也有個別贗品卻仿制的很精致,連一些收藏行家也常常走眼。有的古玩店店主還事先請人將一些仿制珍品作舊,方式多種多樣。而作舊的目的,不外乎是想以新品充作老貨賣大價錢,甚至還可以高價“斬”老外。另外,一些古舊書畫,還標明是古人或名人遺作,店主還煞有介事地編出一套收購作品的動人故事來,要知道古玩市場里有故事的古董多半是贗品。 小小的香煙牌子,也有不少仿制品或復制品,而有些店主會拿出成套的香煙牌子。其實,要集齊成套香煙牌子,并非易事,許多香煙牌子早已在“文革”時被當作“四舊”焚燒、銷毀,幸存在世的并不多;還有各類老銀幣的作假更為嚴重,你看一些販賣玉器的小販攤位上,都放著許多“袁大頭”和其它老銀幣,數量之多令人嘆奇,要知道即使在解放前,尋常百姓家里也拿不出那么多的老銀幣;而一些號稱古董的“青銅器”,滿身銅銹和泥巴,仿佛是“出土文物”,其實埋藏在土的青銅器,就算挖掘出來,流于民間的時間也很少,何來成堆的“青銅器”?還有“文革”珍郵《全國山河一片紅》在古玩市場里鋪天蓋地,假如真有那么多,珍郵早就不珍貴了。 收藏愛好者應多讀一些古玩類書籍或文獻,多向一些有經驗的收藏行家討教和學習,看到中意的古玩藏品不要輕易出手,不能太迷信古玩市場的“古董”,應多問幾個“為什么?”,對目前“古玩市場不姓古,真品不多贗品多”的現狀應有一個充分的認識。 |
上一篇:雍正錢難求全 |
下一篇:“清代袖珍古錢”是贗品(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