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杭州一家古錢幣攤點上,發現—枚長方形的類似南宋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的鉛質錢牌 見圖 。
這枚鉛質錢牌,比南宋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要大一些、厚一些,呈長方形,四角圓鈍角;邊長縱71毫米,寬32毫米,厚5毫米;四周有2毫米寬的邊廓,頂端中間有一直徑約7毫米的圓洞;圓洞下的面文為“和州行用使百”六個字,“和州行用”四個字較小,分兩行并列,每行兩個字,“使百”兩個字較大,在“和州行用”四個字的下面;錢牌背面在圓洞的右、左兩側各有一個字,右為“權”字,左為“宜”字,圓洞下有“準拾捌界貳佰”六個字。
筆者將該鉛質錢牌買回來以后,經過多方查找古錢幣資料和請教收藏古錢幣的行家里手,終于弄清楚它是南宋晚期和州地區所鑄造的一種地方貨幣———權鈔。背文里的“拾捌界”,為拾捌界會子,始于南宋理宗趙昀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背文里的“準”字,是“平”或“當”的意思;而將面文中的“使百”和背文中的“準拾捌界貳佰”聯系起來,即為拾捌界會子貳佰文當壹佰文錢使用。至于面文上的“和州”,一種意見是浙江省的湖州,以“和”替代了“湖”;另一種意見是安徽的和州,現為巢湖市下轄的和縣。就當時情況而言,浙江省的湖州靠近南宋的都城臨安,盛產絲綢、魚米、茶葉和湖筆等,商業發達,為了貿易的需要,鑄造地方貨幣權鈔是大有可能的,隨后臨安府也鑄造了鉛質和銅質的錢牌;而安徽省的和州,靠近巢湖,雖有“和州”之稱,但在長江以北,不屬南宋管轄,經濟又欠發達,鑄造地方貨幣似無必要。所以,“和州”即湖州是大有可能的。
該錢牌在有的古錢幣書籍中,記載為鉛質。不過,從筆者所收集到的這一枚錢牌的銹蝕程度和用磁鐵吸引試驗的結果來看,鉛中含有約30%%左右的鐵。
來源: 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