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河南報業網-大河報
后金在入關前開始在關外鑄造錢幣。
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鑄行了滿文天命漢錢(圖一)和漢文天命通寶錢(圖二),清太宗皇太極于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鑄行滿文天聰汗之錢,背有滿文“十、一兩”(圖三),錢文漢譯為天聰通寶。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臨定鼎燕京,戶部設寶泉局,工部設寶源局,鑄行順治通寶錢。順治二年,各省陸續奏請開鑄。
在順治年間,地方錢局常有變化,根據順治通寶錢的變化,錢幣學界稱其為順治五式。第一式是光背,少量有背星紋。第二式是背面一個漢文局名,計有戶(戶部寶泉局)、工(工部寶源局)、臨、宣、延、原、西、同、荊、河、昌、寧、浙、東、福、陽、襄、薊、云等。第三式是順治十年鑄行一厘錢,背文有局名漢字和一厘,共計有17種:戶、工、陜、臨、宣、薊、原、同、河、昌、寧、江、浙、東、福、陽、云。這式錢中一厘是指準銀一厘。順治十四年,各省鑄爐一概停鑄,僅留寶泉局、寶源局,錢背為滿文:寶泉、寶源,這是第四式。順治十七年,恢復各省鑄錢,背文用滿、漢文局名,僅寶泉局、寶源局仍用滿文,這為第五式。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寶泉局、寶源局鑄康熙通寶錢,背滿文局名。康熙六年,恢復各省、鎮錢局,規定背滿漢文局名,共有22種,其中12種與順治第五式相同,其余為福(福建)、蘇(蘇州)、南(湖南)、廣(廣東)、臺(臺灣)、桂(廣西)、云(云南)、漳(漳州)、鞏(鞏昌)、西(山西),寶泉局鑄有一種康熙通寶錢,熙字少一豎,通字走旁為單點,俗稱羅漢錢(圖四)。康熙元年,規定輕重如舊制,康熙二十三年改每文重一錢,康熙四十一年改每文重一錢四分。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鑄行雍正通寶錢。背滿文局名,有寶泉、寶源、浙(浙江)、武(湖北)、河(河南)、昌(江西)、云(云南)、蘇(江蘇)、南(湖南)、安(安徽)、黔(貴州)、鞏(甘肅)、濟(山東)、晉(山西)、臺(臺灣)、川(四川)、陜(陜西)、福(福建)、廣(廣東)、桂(廣西)。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鑄行乾隆通寶錢。除寶河局、寶鞏局外,其余局保留,背均鑄滿文,又新增8局,計有直(直隸)、伊(伊犁)、葉爾奇木、葉爾羌、阿克蘇、烏什、庫車、和田。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鑄行嘉慶通寶錢,計有19局,背鑄滿文局名,計有泉、源、直、晉、蘇、昌、福、浙、武、南、陜、川、廣、桂、云、黔、伊、阿克蘇、東(云南東川府局)。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鑄行道光通寶錢,背文局名也為19局。
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因財政困難,鑄行大量的大錢和鐵錢、鉛錢。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穆宗即位,改年號為祺祥,鑄有祺祥通寶錢(圖五),這年十月改年號為同治,故祺祥錢未大量鑄行。同治元年(1862年),鑄行同治通寶錢,背鑄滿文局名。
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鑄光緒重寶當十錢,光緒十三年鑄行光緒元寶小平錢。
宣統年間(公元1909-1911年)鑄行宣統通寶錢(圖六),鑄地有寶泉局、云南東川府、庫車、烏什等。
于倩(大河鑒寶專家、河南省錢幣學會副秘書長)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