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咸豐年間 1851—1861年 閩省錢荒嚴重,物價騰貴,民不聊生。執政當局財政拮據,入不敷出,督撫王懿德、呂亻全孫輩企圖設立永豐官局濫發制錢票、銀兩票、臺番票,并于寶福局內增添爐座廣鑄“以一當十、一當二十、一當五十、一當百”大錢及濫鑄“重一錢六分”鐵制錢,以維持殘局。
咸豐三年六月十八日,署閩浙總督王懿德奏稱:“臣督同司道再四熟籌,惟有仿照成法,從權辦理,于局內添設兩爐,鼓鑄以一當十、一當二十、一當五十、一當百各項大錢,與原設各爐鼓鑄時錢,相間行用。并許民間繳銅赴局易錢,以資源源鑄造。并籌議所鑄各項大錢,當十者每枚重五錢,當二十者倍之,當五十、當百文者如數遞增。錢之現模一如舊式而加大焉。……惟事關創始,自應奏明請旨,再行籌辦。但閩省值軍務緊急,經費不資,民用支之絀之際,不得不照紳士所議,先行辦理。合無仰懇圣恩俯準閩省寶福局添設兩爐,試鑄大錢,其舊設四爐,仍按卯鼓鑄常錢,俾相輔而行,免于偏絀。其工本銀數章程,容再開明,恭折具奏。”王懿德此舉實乃被迫,寶福局先是以原設四爐鼓鑄“咸豐通寶”制錢,以敷衍應付朝廷,無奈成本過高,只好再添設兩爐,鼓鑄各項大錢,以彌補鼓鑄制錢之虧損。
福建寶福局所鑄咸豐錢,頗具地方特色,若按其面文可分通寶、重寶兩大類型,每一種類型又可細分若干系列。如通寶類型有“單點通”狹緣系列、“單點通”闊緣系列、“單點通”肉計重系列、“雙點通”狹緣系列、“雙點通”套子錢系列等。重寶類型有背紀值系列、背紀值緣計重系列、背紀值肉計重系列、背滿文紀局無紀值系列、背無滿文紀局有漢文紀值系列等。另有不成系列的試鑄錢,如通寶面紀國號“大清”、通寶背紀國號“大清”、重寶背滿漢文紀局名“福”等等。
2006年4月,筆者有幸于福州左海古玩市場覓得一枚“咸豐通寶”背穿左右滿文紀局名“寶福”、上下漢文紀值“五十”的木雕樣錢。該錢錢體呈棕褐色,包漿色澤自然,乍見如同炮銅雕母,然以手掂托始感重量偏輕,經細審乃系以草楠木手工雕刻而成。雕工刀法嫻熟,運刀舒暢,地張修鏟極為平整,與錢文交結處明顯可見刀痕,故非精于此道之老手斷不能為。實測相關數據為:面徑72毫米,面穿寬9.7毫米,背徑71毫米,背穿寬10.7毫米,重24.1克。
竊以為,該木雕樣錢制作時間應在咸豐三年六月十八日以前。此由上引王懿德奏折所稱“閩者軍務緊急,經費不資,民用支絀之際,不得不照紳士所議,先行辦理”即可管窺一斑。
以此雕樣所鑄行的一當五十大錢,迄今仍有實物傳世。如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十七、清”第196頁即錄有一枚,陳鴻禧《清錢珍稀四百種》第128頁附錄此錢拓,稱之為“大字版五十”。馬傳德、徐淵《咸豐泉匯》第639—640頁錄有四枚,統稱之為“通寶五十頭通”,其特征分別為“大字斜豐長十”、“大型大字斜豐”、“大字正豐”和“斷筆咸小五”,黃銅質。而且其重量超過二兩五錢,接近計重五兩,此與王懿德奏稱“當十者每枚重五錢,當二十者倍之,當五十、當百者如數遞增”不相符合,故應為“先行辦理”之試鑄錢。可證咸豐九年九月,署理福建布政使的張集馨所言“吏治之壞,至閩極矣。”、“福建錢局名曰‘寶福’,由制錢改鑄大錢,由大錢改鑄鐵錢,復由鐵錢改鑄制錢,多年并不報部。”并非妄語,由此亦可窺咸豐年間福建幣政復何等混亂不堪。
寶福局咸豐通寶木雕樣錢迄今僅發現三枚。其中一枚背“一百”錢幾經輾轉,今歸旅居加拿大的華人收藏家李先生所有。另一枚背“一百”錢,十幾年前曾出現在福州鼓樓市場,后來不知歸于何人,亦不知流落何方。今筆者所得這枚背“五十”錢,雖非碩果僅存,然亦彌足珍貴矣。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