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發現大批窖藏銅錢 |
發布日期:07-04-27 09:1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大河報 張體義 4月23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鄭州市西南郊常廟故城東部古寨內對矮崖上的一個戰國灰坑進行清理時,意外地發現了一缸明代銅錢(上圖),經初步清理,共清出銅錢400多公斤,錢數10萬余枚。 據考古領隊郝紅星介紹,23日上午9時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員正在帶領民工在鄭州西南郊常廟故城東部的古寨內發掘戰國遺物,忽聞“當”的一聲,民工的洋鎬碰在一件硬物上。考古工作人員感覺聲音異樣,忙讓民工停下手來,自己用手鏟撥去硬物周圍的黃土,漸漸地,一個直徑0.6米的農村常用水缸露了出來,上邊蓋著6塊青磚,因磚縫被黃土淤滿,一時搞不清楚缸內裝的是什么東西。一名民工手疾眼快,抓起一塊青磚。發現里邊是滿滿的一缸銅錢。 考古工作人員進行清理時,發現上部的銅錢為散錢,中部為串錢(用細麻繩串在一起),下部復為散錢。共清出銅錢400多公斤,錢數10萬余枚。銅錢多用黃銅制成,品相較好,多數錢可以輕易分離,個別銅錢沒有一點銹蝕,金光燦燦。經查驗,銅錢的年號僅有萬歷、泰昌、天啟、崇禎4種,時間自公元1573年至公元1628年,沒有發現清代銅錢。天啟年號的銅錢最多,占99%以上,其余三種不及1%,尤其是泰昌通寶(光宗朱常洛在位月余,次年補鑄泰昌通寶一年)數量極少。 郝紅星分析說,這批銅錢的主人當年是當地很有錢的一位富戶,或因李自成大軍路過此地,或因清兵攻掠至此,總之主人是準備攜家挈子帶著金銀細軟去逃難,并決定將難以運走的銅錢埋藏起來。主人在地里挖一個剛好容下缸的土坑,將缸放入,然后裝滿銅錢,蓋上磚,匆匆走了,并且可能再也沒有回來。當時的缸口離地面2.2米,埋得比較深,所以才能留到今日。經過了300多年后,這批古錢成了我們研究明末戰亂歷史的珍貴資料。 (圖片提供/郝紅星) |
上一篇:古代錢幣的收藏價值在哪里 |
下一篇:銀元收藏 “袁大頭”價格扶搖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