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3古錢幣行業十大新聞事件 |
拓片文獻的關注已開始升溫,傳統文獻的價值開始得到認可。 六、網拍漸成趨勢,競爭促進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古泉這一傳統行業的交易方式也趨向于網絡化。古錢幣網拍這一交易模式迅速發展,競爭也強化了行業自律,如老牌專業網站古泉園地,也承諾拍賣后3天可退拍不扣款,以應對華夏古泉網4年以來的長久保真拍賣。有云:強者不自勉,或死而泯滅于無聞;弱者能自力,則必有稱于世。 七、金融創新涉及古錢幣質押擔保 隨著藝術品市場在媒體、藏友、拍賣公司的影響下,中國藝術品投資已經進入全民收藏、全面普及的階段,百姓已知“老物件”的價值所在。歐美等國家早已將收藏品價值與銀行信貸掛鉤,質押和變現非常成熟。我國2013年也出現了古錢幣擔保抵押的正規軍——中企擔保。古錢市場雖為藝術品市場的一個小門類,但因參與者眾多,潛力巨大,金融化的發展必然能更大限度的利用古錢所帶給我們的價值。 八、南方錢幣拍賣漸成氣候,南北對峙初具雛形 清末民國時期,古錢市場主要在上海,當時藏家如丁福保、張叔訓、羅伯昭等,匯聚于此,一時蔚然成風,建國后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開始顯現,尤其改革開放以后,古錢幣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市場最先在北京萌芽,目前嘉德、誠軒等傳統大拍,包括近年興起的華夏古泉網拍,均在北京;2013年,朵云軒、泓盛、崇源等上海拍賣公司也都推出了古錢幣專場,未來市場可能由北京的“一枝獨秀”逐步發展成“南北對峙”狀態,這對行業發展來說無疑是好事。 九、市場整體低位徘徊,花錢異軍突起; 自2000年開始,錢幣行情便一路看漲,前期漲勢緩慢,自2009年底至2011年上半年,經歷了一次類似“井噴”的行情,但從2011年下半年,行情開始走低,直至2013年,仍處于低位徘徊,收藏已趨理性,泉友也不再盲目跟風,這無疑更有利于市場的長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花錢板塊于今年異軍突起,頻現亮點,如嘉德秋拍一枚一本萬利背帆船方孔花錢,以4.6萬元成交,高于2011年高位價格。華夏古泉網拍年度統計數據也支持這個一觀點。 十、歲末千拍專場,數量并肩大拍 2013年歲末,華夏古泉網推出千拍專場,可謂琳瑯滿目,拍品數目之多已比肩現場大拍,質量雖有差距,但也不乏精品。在迎接新年之時,華夏古泉網愿泉友能在繽紛的泉品中挑選出自己年度收官的一枚古泉,欣喜的迎接新的一年。這也表明網拍市場的日趨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