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增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中國人民銀行自1981年起陸續發行了“中國生肖系列紀念幣”,至2004年發行已滿兩輪。我國生肖幣傳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廣泛喜愛。本文將就生肖文化的內涵、生肖幣發行的意義等方面進行溯源和賞析。
——我國生肖貴金屬紀念幣發行二十四年記
為充分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增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自1981年起,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了“中國生肖系列紀念幣”,至2004年,已經完整發行了24年。經過不斷的摸索、創新與實踐,生肖系列紀念幣逐步贏得了"幣中珍品"的美譽而馳名世界幣壇,并成為世界貴金屬紀念幣領域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幣種。我國生肖幣闡述和傳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充分展現了貴金屬紀念幣的多重屬性。
一、生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十二生肖,古人又稱之為十二禽、十二獸、十二神、十二物、十二屬等。生,指人的生年;肖,即類似、相似之意。 合而言之,即人生與某種動物類似。十二生肖就是用十二種動物來表示人的生年的一種傳統文化。
十二生肖的起源相當古老,關于它的記載,在現有文獻資料中,以《詩經》為最早。《詩經·小雅·吉日》里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前后,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系就已經確立并流傳,而到了魏晉時期將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組合起來作為紀年的方法就已經非常普遍了,可見生肖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關于生肖與地支的搭配規律說法眾多,目前廣為大眾接納的是根據漢代石刻《二十八宿圖》得出的生肖與八卦、二十八宿之間的聯系。據《二十八宿 圖》記載,二十八個星座按周天分布方位,代表十二個時辰(即今二十四個小時),每辰二宿,子、午、卯、酉各三 宿,根據主星座的位置把二十八宿排列為東、南、西、北四組。每個星座配一種動物,根據此排列,正好是子鼠、丑 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當然,中國的生肖文化也絕不單單是指十二種動物或用之紀年,它還往往和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聯系在一起,每一種生肖都被賦予深刻的文化內涵。從中可以挖掘出千年的文化積淀,一覽燦爛中華的文明。

具體地說,生肖文化不僅根植于歷史,而且廣泛地介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彌漫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關系到諸如生育、婚姻、文學、藝術等方面。作為中華民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肖文化主要靠大眾在民間傳承并傳播,所以生肖的文化意義也多見于民間流傳的風俗習慣之中,可見小傳統文化的滲透力之大之廣。這一古老的民間文化現象既包藏著久遠的民族文化積淀,也飽含著生動活潑的民間生活情趣。
作為組成中國古老文明的一個重要因子,生肖文化經歷時間的長河,不僅丈量了漫長的時光,同時,生肖也是計算人們生年和歲數的方法,每個人誕生的那一年,地支所對應的動物,便是所謂的生肖屬相。從這個角度說,十二生肖與每個人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正所謂,“生肖十二種,每人一屬相”。所以紀念幣上所反映的生肖圖案,不僅僅是一種動物, 更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文化演繹和民族圖騰,這種來自于天干地支的自然界歸納,已被賦予了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由此可見,生肖文化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它的廣受歡迎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生肖題材紀念幣的文化意義與現實意義
將生肖作為錢幣題材的例子古已有之,據《古錢大辭典》引用《稗史類編》說:“命錢,面有十二生肖字。張端木曰: ‘此錢舊稱命錢,有地支十二字,又有生肖形。’生肖之說始于《淮南子》,則此錢不必出于近世也。今此錢有一字者、兩字者、四字者、十二辰全者,大小不等,品種尤繁。”因此,生肖幣又稱十二支錢、命錢、生肖厭勝錢,盧振海、閻鋒《中國 古代厭勝錢譜》又將其分為八卦生肖錢、吉語生肖錢、星官生肖錢,指出其“多鑄于宋代,元、明、清代也均有鑄品。”
例如,有一種是穿孔之上鑄一字,孔下鑄相應生肖,如“子”字幣鑄鼠,“亥”字幣鑄豬,圖案比較簡單。另有一種, 正面鑄子、丑、寅、卯四字,背面鑄鼠、牛、虎、兔四生肖。 還有一種形式,正面鑄“午生”,背面鑄人、馬圖案;正面鑄“酉生”,另一面鑄人和雞的圖案,這就突出表現了人與生肖的關系。還有一種生肖錢,正面為兩重圓圈,內圈鑄十二支文字,外圈在同十二支相應處鑄生肖;背面左為“敕”字,右為“令”字,上有托塔天神,下為神獸。還有一種圖案采取連環 珠形式的生肖錢。此種生肖錢正面的生肖分別嵌于十二個小圓圈內,穿孔為圓心,六個小圓圈圍繞著形成一圈,外圈又由六個小圓圈圍繞一周,以云紋圖案間隔,十二生肖呈連珠形狀。背面鑄蓮花、蘆荻和雙雁等圖案。另外,有的生肖錢 背面鑄有“長命富貴”、“天下太平”等吉語文字;背面鑄有八卦的,稱“八卦錢”;背面鑄有本命星官者,稱“本命錢”, 還有張天師驅鬼、龜鶴齊壽、加官晉爵、降龍伏虎等圖案。生肖錢的主要用途是取吉利,避邪惡,作齋祭之用。所以,人們也把生肖錢稱作“命錢”,小孩子一生下來,大人就給他佩帶上一枚生肖錢,以保平安無事。由此可見,生肖幣有著極 深的歷史淵源。

而中國貴金屬紀念幣作為集貨幣屬性、貴金屬屬性、工藝屬性于一身的紀念品,它的人文性、藝術性、文化性與收藏性是鮮明而豐富的,因此在貴金屬紀念幣中傳遞出文化的內涵就是弘揚金幣文化的重中之重。十二生肖紀念幣正是選擇了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題材,將人們喜聞樂見的十二生肖與錢幣結合起來,凸顯了文化的張力。同時,大力挖掘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題材也融合了紀念幣發行的初衷,而在全球走向一體化的當今社會,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非凡的價值,越能在同類產品中體現出獨特性。因此,十二生肖紀念幣的發行也為中國貴金屬紀念幣在世界金銀幣市場更好的立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就收藏價值來說,由于生肖與每個人的密切聯系,使生肖幣天然地貼近大眾,因此,在擴大集藏人數上較之其他題材幣種有長久的優勢,這也就是它發行這些年來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時,由于十二為一輪循環的特點,也容易產生整體收藏的空間,這與人們“求全”的心理有很大的關系,所以,生肖系列貴金屬紀念幣無論從文化價值還是集藏價值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歷年生肖幣正、反面圖案一覽: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注:
1981-1987年發行的生肖紀念幣品種較少,故采用相同的正面圖案和相同的背面圖案。
自1988年起,生肖紀念幣增加了發行品種,采用的圖案也隨之增多。
三、生肖幣產品的特點
(一)設計
設計,是金銀紀念幣的靈魂,圖案是最直接反映一枚紀念幣主題、風格、文化性、審美性的窗口,如何創造出文化價值濃厚、藝術性獨特的紀念幣,圖案的設計至關重要。現代金銀紀念幣的設計不僅要遵循現代的美學原則,而且要符合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趣味與價值取向,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思路下,創造出內在美、外在美和諧,形象鮮明的藝術形象,在方寸之間體現錢幣之美、藝術之美、文化之美的統一,才能成就精品!
概觀十二生肖紀念幣的設計,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是,選用古今著名繪畫大師的畫作作為十二生肖的背面圖案,同時選取中國著名的建筑、風光作為紀念幣的正面圖案。這一設計特點貫穿二十四年來發行的生肖幣,成為生肖幣具有典型意義的一個特殊表征。

首先,生肖幣選用的生肖圖案都出自一些藝術大師之手,這一采用名畫家作品的風格一直保持至今, 如徐悲鴻的雞、馬,齊白石的蛇、鼠,張大千的羊、馬,黃胄的牛、馬,劉繼卣的狗、猴,何香凝的虎等等,這些畫作不僅是我們國家 的藝術瑰寶,而且也在世界藝術長廊獨樹一幟。選取這些名畫作為生肖圖案不僅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同時也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同時,名家的作品歷來具有吸引力和收藏價值,通過精心設計和純熟的雕刻鑄造之后,在把握大師原作風韻的基礎上,將中國畫的意蘊轉化為金銀幣特有的浮雕效果,塑造出形神兼備、立體感至佳的浮雕藝術品,成功地表現了十二生肖動物的造型美與性格特征,如鼠之聰敏狡猾、牛之沉穩凝重、虎之威猛強悍、兔之溫柔輕巧、龍之飄逸瀟灑、蛇之蜿蜒妖嬈、馬之奔放矯健、羊之溫和儒雅、猴之靈巧聰敏、雞之雄健英武、狗之忠誠警覺、豬之憨厚純樸等,均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這種繪畫美向工藝美的轉化使得“幣之美”得到了升華,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種讓人陶醉的集藏藝術品,其藝術價值和集藏價值無疑得到了升華。

例如1981年發行的辛酉(雞)年生肖幣,選用的圖案就是中國赫赫有名的畫家徐悲鴻的《雄雞圖》,徐悲鴻先生工、寫結合的繪畫風格很適合浮雕的再創造,因之第一枚生肖幣就選中了他的作品,并按照徐悲鴻先生提出的真、善、美的美學原則進行藝術雕刻,展現了雄雞的風姿,造型飽滿,立體感突出,做到了形神兼備。
又如1992年發行的壬申(猴)年生肖幣,因有5種規格的品種,即采用了5位畫家的5幅作品,其中1盎司金銀鉑幣采用的是劉繼卣的畫作《一猴攀樹圖》,從畫面上看,精雕細刻的長尾猴靈氣十足,透出了猴子天性活潑的性格; 而12盎司金銀幣則采用高奇峰先生的《七世封侯圖》,神態各異的5只猴子將現實生活中的情景展現得活靈活現。而1996年發行的丙子(鼠)年生肖幣,全部采用了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的作品,但所表現的老鼠卻是形態迥異,在畫家的筆下栩栩如生的老鼠通過賦予表現力的雕刻展現出了活潑可愛的一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金銀幣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國際大獎的1982年“壬戌(狗)年紀念銀幣”,它在美國《世界硬幣新聞》雜志和克勞斯出版公司聯合舉辦的世界硬幣評選中,獲得1982年度“最佳銀幣”獎,這枚幣上狗的圖案出自我國現代著名藝術家劉繼卣的《立犬圖》。劉先生的狗姿態生動、形象逼真、造型嚴謹。據設計師王福德先生筆下介紹,在再創作的過程中,要不失其神韻,并保持狗形體結構惟妙惟肖的變化,只能力求在形與神的結合中尋找藝術的語言。所以為了適應工藝的需要,在浮雕制作上盡量減低層次,追求簡潔,保證形象飽滿,在氣韻神態上不失其精神。同時,為了探索浮雕的表現方法,較好地解決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還借鑒了部分外幣浮雕中的處理方法,結合中國線刻的表現力,對狗身上的毛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浮雕上采取分組拉開距離,因之形體的變化有虛有實,避免過于刻畫局部而失去整體的效果。

1988年1盎司龍年銀幣再奪世界硬幣大獎“最佳銀幣”獎項。“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凝結著炎黃子孫共同的心理特征和審美意識。“龍形象”也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典型象征,它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整個銀幣圖案不僅表現出了東方巨龍的神奇與英武,而且整個圖案的設計也采取中國對稱的民族風格,將雙龍刻畫得瀟灑飄逸,靈動非凡。

其次,生肖幣的正面圖案采用我國著名的古代建筑景觀。中國古代的建筑藝術是我國藝術文化長河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它以獨特的民族風格與悠久的歷史成為世界建筑史中輝煌的篇章。因此,在幣的方寸上展示它能充分反映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地靈人杰和文化源遠流長等特征。我國古代建筑一般分為城、宮殿、園林、亭、樓閣、塔等,這些在生肖幣上幾乎都有表現,所以生肖幣也成了一幅展現我國古代建筑的畫卷。
長城,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建筑,它雄偉壯觀,氣勢巍峨,是世界奇跡,1988年戊辰(龍)年金銀鉑紀念幣、1989年已巳(蛇)年金銀鉑紀念幣、2000年庚辰(龍)年金銀紀念幣、2002年壬午(馬)年金銀紀念幣均選用長城作為正面圖案,不同的只是選取的角度不同,有八達嶺、山海關、黃崖關等,可見長城作為我國象征性建筑的獨特地位。

樓閣,在生肖幣中也是選取的重點。1987年丁卯(兔)年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為武漢黃鶴樓,它因唐代詩人崔顥的名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而聞名,成為歷代文人心之向往所在,極富文化內涵。而1991年辛未(羊)年金銀鉑紀念幣正面圖案為湖北岳陽樓,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使它聞名千古,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 樂而樂”更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1992年壬申(猴)年金銀鉑紀念幣正面圖案為江西滕王閣,它因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而聞名天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成了它優美景色的絕佳寫照。在此,江南三大名樓全部出現在生肖紀念幣上。
其他如西安鼓樓、成都望江樓、沈陽故宮鳳凰樓、南京明遠樓、山西鸛雀樓等都出現在生肖幣上。
生肖幣的正、反面圖案,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現,二者的結合使得生肖幣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在展現中國文化的同時,給人以藝術的享受,豐富了人們的知識,提高了人們的鑒賞品位。

(二)生肖幣的材質、規格、發行量
縱觀生肖幣24年來的發行,材質、規格、發行量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方面反映出我國貴金屬紀念幣設計、鑄造的不斷探索與創新,同時也是發售機構樹立和維護生肖幣品牌的表現,更主要的,則顯示了生肖幣在廣大人群中的受歡迎程度。
從材質上看,從金、銀發展到貴金屬鉑。從規格上看,出現各種重量與形狀,有扇形、梅花形等,從發行量上看,呈階段穩定、逐步上升趨勢。這些變化充分反映了生肖幣長期以來的走俏和良好的市場前景。
在生肖幣規格的更新中,出現了中國貴金屬紀念幣歷史上的幾個“第一”。如第一枚梅花形金幣是1993年發行的 癸酉(雞)年生肖紀念金幣,第一枚梅花形銀幣是1993年發行的癸酉(雞)年生肖紀念銀幣。第一枚扇形金幣是1999年發行的生肖龍年金幣。第一枚彩色金幣是1998年發行的生肖虎年1/10盎司彩色金幣,第一枚彩色銀幣是1998年發 行的生肖虎年1盎司彩色銀幣。這種規格不斷更新的發行方式可以跳出單一的模式,采用不同造型,增添了幣的藝術效果,而最大的好處是,用不同規格的品種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同時,能使生肖幣的品種處于一種活躍的運行之中,為其在錢幣收藏中占有特殊地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歷年生肖幣規格一覽: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在發行量方面,8克生肖金幣是我國生肖系列的開山之作,自1981雞年發行開始至1992年猴發行結束,發行量出現了5000枚--7500枚--5000枚的階段性變化。1盎司生肖金幣是生肖本色金幣大系列的核心,以適中的規格、價格、發行量吸引著購買群體的追逐。在發行過程中其發行量經過了較大的調整,從最初龍幣的10000枚降至兔幣的1600 枚,也是歷經了增增減減幾個階段的,這都反映出了集藏需求和發行政策的變化。5盎司和12盎司生肖本色金幣系列與 8克和1盎司系列一樣,也經過了減量過程的波折,最終99枚的發行量讓人在金銀幣集藏發展走向輝煌的今天,更加看到了其內在潛力的可挖掘性和錢幣收藏品的藝術價值屬性。
積淀深厚的生肖文化被譽稱“華夏之光”、“民族瑰寶”,它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屬于全民族也屬于全世界。因此,生肖系列紀念幣必將成為世界幣壇中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