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收藏品市場,一般優秀藏品的價格走勢都比較穩健,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長線回報率較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藏品的高度擴散和充分沉淀。由于我國金銀幣的銷售體制主要以機構和特約為主體,這樣易導致藏品貨源的壟斷,影響消化和沉淀,不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如何才能讓金銀幣更好地走擴散、沉淀之路?大家共同獻計獻策。
========================
[color=#DC143C]6月7日:金銀幣應走擴散、沉淀之路[/color]
[flash=500,350]http://www.freewebs.com/eshu188/rili.swf[/flash]
========================
zgzjqtyjm說:
還要引導收藏.
我昨天晚上突然間有個新想法:
幣總能否發一枚1/10OZ本金或1OZ本銀什么的, 發行量為100枚, 目的為鼓勵收藏,引導收藏,鼓勵為金幣事業發展建言獻策和對金幣市場發展有功之人. 每年以頒獎的形式獎勵給十位錢幣專家或功臣或在當地金銀幣市場開發良好, 銷售良好的代約商,代銷商和幣商,以重視他們的行為為鼓勵. 此建議如何?
金銀幣可以大批量印刷發行. 金銀幣也不是供不應求(群體弱小,并沒有做到總量控制作用). 金銀幣也不是生活必須品,金銀幣目前看還沒有真正進入藝術品界......!
金銀幣擴散沉淀目前可以說最有效的辦法是禮品消耗. 而誰如果能夠成功開發禮品市場, 還是大有利益的.
但相對收藏言,金銀幣的群體真的沒有培育好, 原因是多方的,但金銀幣的發行量過多,并以賺錢為目的的味道過濃,兩大因素才造成金銀幣沒能很好引導收藏的主因. 大家都想從這個市場來掏錢, 這個市場注定不好掏到錢. 言收藏, 大銅章的發行量,發行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我今天仔細閱讀21期中國金幣, 看到那文章是說:金銀幣的發行是政治宣傳, 文化傳播為目的的, 不是為賺錢的.大致是這個意思, 而現實呢? 央行沒有賺到,私人口袋果果的......
高高興興說:
此方法起不到宣傳金銀幣的作用!我認為金總應該和腦白金聯系!現在他們的產品送黃金,(就是金磚)為什么不可以送金銀幣哪?如果在腦白金廣告里面加上贈送金銀幣的廣告,我想這個宣傳的作用將是不得了的!
========================
zgzjqtyjm說:
有道理:
金銀幣該走怎樣的路?
近日閑逛了南京,上海幾大郵市,也和幾個場內的一些商人閑聊了一會,感覺體會頗深。
有很多的商人根本不知道郵票,錢幣內在的藝術價值,說白了,就只知道低價進,高價賣?試想一下,在我們手中所看到的藝術品,永遠都是這樣向接力棒一樣的傳來傳去,結果將是可怕的。而且綜觀近些年的市場(特別是郵票),一包一包,用垃圾,花紙頭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難道這些郵票,就只有這樣的命運么?我想,作為郵票本身也不想有這樣的結果,但是它沒有選擇的權利,如果它有,它不會去這樣選擇。也就是因為這樣才導致郵票市場的積重難反的惡性循環。而作為金銀幣這樣一個新事物來說,本質上和郵票是不一樣的。首先,金銀幣幾乎沒使用價值,其次,金銀幣材質貴重,再次,金銀幣發行量非常小。作為郵票來說,我覺得它的出路是大規模的使用,并且減少發行量。畢竟他的藝術價值是在使用的基礎上得來的。而作為金銀幣來說,就是嚴格控制發行量,件件做出精品(我想,就算是預定,大家只想預定向京劇,生肖等系列的,而向鄭和這樣的幣,大家都會嗤之以鼻,即使給我最便宜的價格,我都不想買)。規格盡量小,因為材質也是成本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幾個能買的起1kg,5盎司,甚至1盎司的???還有就是,不要爛發,別把子孫的題材都用光了,一般的收藏愛好者,一年能固定買個2,3個品種就已經很不錯了。最最重要的就是,宣傳!!!!!!俗話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就算五糧液不作廣告,不宣傳,也不會有今天的結果把,所以說,作為我們廣大收藏愛好者來說,堅決擁護祖國的金銀幣事業,作為廣大管理,或有能力的有識之士來說,是時候做一番事業的時候了,我們堅決擁護,同時也非常期待!!!!!!!!!!!!!
來源:中國金幣收藏網 作者:我愛貴妃
========================
雨露說:
人民幣印制秘聞
新中國誕生后,人民幣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經歷了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它的變遷歷史,數十年來一直秘而不宣,以至當今仍鮮為人知。
人民幣誕生,毛澤東拒上頭像
中國人民銀行原計劃在1949年1月1日成立,并發行人民幣,但因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故決定提前一個月正式開業,同時將各根據地8種貨幣統一按比價兌換人民幣。新幣設計委托晉察冀邊區印刷局進行設計、制版和印刷。起初設計有毛澤東頭像,送審時,毛澤東說:
“人民幣是屬于國家的,是政府發行的,我現在是黨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頭像印上呢?”于是改為工農群眾和生產建設場景。人民幣漢字正楷是請董必武書寫,由佳木斯東北銀行印鈔廠代印的。為了防止意外,新的人民幣不切開,不加印號碼簽章,印好后由大連經煙臺運達石家莊加工為成品。1948年12月1日上午9時,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發行第一批人民幣——伍拾元券、貳拾元券、壹拾元券三種票幣,其中伍拾元券人民幣第1號(ⅠⅡⅢ-00000001)被直接發行票幣的石雷科長保存至今。當天下午,中國人民銀行第一任行長南漢宸在石家莊花園飯店設了一桌便宴,以示慶祝這一喜訊。
第二天,《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發布了這條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新聞。
自1948年12月1日起至1953年12月止,共印制發行了12種面額、62種版別的第一套人民幣。
建國之初印制的票幣由中央美術學院羅工柳、周令釗、王式廊設計。由于戰爭環境,采取多地區分散制版、印刷和分地區就近發行的辦法,票面額由小到大,從1元、5元到5萬元票券,印刷技術也不同,紙張、油墨多樣化,石版、凸版、膠版、凹版和膠版與凹版套合。其中5萬元券因當時的國際環境影響和國內的經濟狀況而沒有流通。這套人民幣的圖案,根據黨的路線和政策,集中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即建立工業化主題有23個版別,發展生產主題有20個版別,表現工農聯盟主題有4個版別。
蘇聯“老大哥”留下了三種人民幣鋼版
自1955年3月1日起至1962年4月20日止,共印制發行11種面額、17種版別的第二套人民幣。設計人員考慮到英鎊上有女王肖像,因此原稿5元券是少數民族人物抬著一幅毛澤東肖像;1元券是天安門城樓正面掛毛澤東畫像;2角券的火車頭也掛毛澤東像。上報中央審批時,毛澤東又一次嚴肅指出:“為了制止傳統的歌功頌德現象,要遵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決議,不得在人民幣上印刷我的像。”對于其他票券的圖樣設計,周恩來總理一一進行審查,作了一系列指示: “券面主景畫農婦年紀太蒼老,要畫得健康一些。”“戰士的形象不夠英勇,手中拿的還是美式卡賓槍,不恰當。”“汽車圖樣是我國裝配的美式汽車,要改一下,免得外國人誤會。”經過本套票幣設計者、著名美術教授羅工柳、周令釗的反復修改、調整和補充,并由總行研究員馬文蔚先生書寫漢文魏體。到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和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的命令》,規定收回折合比率為1∶10000,即第二套的1元等于第一套的1萬元。因版面上印有“一九五三年”字樣,故稱“五三”版。
當時為了獲得前蘇聯技術援助,我國派設計人員赴莫斯科,我方同前蘇聯達成協議,由他們提供印鈔紙張和設備。然而在實施過程中,“老大哥”卻突然變卦,保留了1分券到10元券的三種鋼版,于是該套紙幣中的這三種票幣,被迫在蘇聯印好后運回我國。由于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我國的印鈔造幣工業只能求助于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那時我國印鈔紙全部從前蘇聯進口,紙面的防偽水印圖案也是從前蘇聯做好后運回,油墨顏料則從香港購進。
為此我國印鈔工人以高昂的熱情努力工作,終于發行了精美的貨幣。但是,1959年前蘇聯突然撕毀合約,對我國施加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造幣工人只好自力更生,最后在保定造紙廠試制成功了第一批滿版水印印鈔票紙。1964年后,第二套人民幣陸續停止了流通。
“這是僅次于原子彈的絕密技術”
自1962年4月20日起至1980年4月15日止,共印制發行了7種面額、13種版別的第三套人民幣,因版面下端印有“一九五九年”字樣,故稱為“五九”版。1962年4月20日公布發行的兩種面額人民幣,即1956年版棕色5元券和1960年版棗紅色1角券,前者系對1955年3月1日發行的醬紫色5元券的更換調整,故屬第二套人民幣的最后一個版券;后者才是第三套人民幣的開始,設計小組成員為羅工柳、周令釗、侯一民、陳若菊、鄧澍等5人。
第三套人民幣誕生在六十年代初期的困難時期,原計劃從國外引進高級印鈔機,結果因國際關系緊張而“泡了湯”。中國年輕技術員李根緒向北京的蘇聯專家康諾諾夫討教,結果這位 “老大哥”連連搖頭說:“這是僅次于原子彈的絕密技術,不能外傳。”有著強烈自尊心的中國制鈔專家,橫下一條心,戰勝一系列困難,反復研制最新工藝,終于使我國第三套人民幣一步跨越了二十年,躋身于當時國際一流水平,結束了依靠外國人印鈔票的時代,并于1964年4月斷然收兌前蘇聯代印的3元、5元、10元券人民幣。
領袖頭像為何終于上了人民幣
自1987年4月27日起至1992年8月20日止,共印制發行了9種面額、14種版別的第四套人民幣,本套票幣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應運而生,設計者仍為羅工柳等5人。起初并未考慮發行50元券、100元券兩個票種,后來廣大群眾紛紛反映,在購買貴重物品時,要提上大量現金,希望發行較大面額的人民幣。銀行經過多方比較,為便利流通和交易,決定滿足群眾要求,發行這兩種大額票幣。為了科學地概括“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100元券上突出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側面浮雕像,開創了建國后人民幣中以領袖頭像作圖案的先河。
本套人民幣的紙張光潔度和堅挺度很好,采用國產棉短絨和木漿為原料的高級鈔券紙,不發毛,不斷裂,拉力強,耐折,耐磨,耐腐蝕。除角幣、分幣外,在紙張內經特別工藝處理,分別形成固定水英半固定水英不固定水印三種圖案,其中固定人像水印圖案難度最大,制作特別復雜,工藝要求極高,因為不僅要表現線條,還要表現明暗層次,如100元券的毛澤東側面浮雕水印像和50元、10元券的工人、農民水印像,這些防偽水印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同時本套人民幣的油墨也分別采用熒光油墨、光可變油墨、紅外光油墨、珠光油墨等,能體現墨色鮮亮,薄而光潔、耐熱、耐磨、耐氧化,使用前兩項油墨,在紫外線下可看出字母或數字,票面傾斜時,圖案顏色可由綠變藍。這些技術都是極端保密的。此外,本套幣在紙漿中摻入的纖維和彩點,有的用放大鏡可以看到,有的要用針尖才能挑出來。而且在1990年版的50元和100元券中,設計了一道貫通上下的黑色金屬安全線,供人們仰著透視時辨別真偽。
資料:中國最早的一張人民幣
1948年時任華北銀行發行科科長的石雷所收藏的一張面額為伍拾元的人民幣乃是我國第一張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發出了金字第四號布告。布告說:“為適應國民經濟之需要,特商得山東省政府、陜甘寧、晉綏兩邊區政府同意”將“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合并為‘中國人民銀行’,以原華北銀行為總行,于本年十二月一日起,發行中國人民銀行鈔票,定為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的本位貨幣,統一流通。”在發行的當天,石雷在經過有關部門同意后,用冀南鈔換下了第一批人民幣中的第一張,并珍藏至今。
石雷珍藏的這張人民幣面額為“伍拾圓券”,冠字為羅馬字“ⅠⅡⅢ”,號碼為“00000001”。人民幣上的漢字,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中華民國”、“伍拾圓”等均為當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所書寫,字體秀麗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