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端午銀幣 話端午文化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因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所以又叫重五節,民間俗稱五月節。“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就是事物的開始,最初,瑞午意味著每月初五日,即“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始正式將端五改為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百姓和各階層人士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與中秋、春節并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為了弘揚中國民俗文化,崇尚愛國精神,2002年5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一枚端午節紀念銀幣。該幣為精制幣,含純銀1盎司,圓形,直徑40毫米,成色99.9%,面額10元,發行量40000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幣正面圖案為屈子祠,并刊國名、年號;背面為龍舟競賽圖,并刊面額。該幣采用高、淺浮雕、噴砂、鏡面等先進生產工藝鑄造,幣面精美,圖案設計精良,龍舟上各人物表情豐富,神態歡快,動作剛勁有力、整齊劃一,三條龍舟在波涌的水面上奮勇爭先,一幅鼓聲、吶喊、歡快、熱鬧、爭先的節日氣氛豁然躍于幣面。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風俗各不相同。我就說我的小時候,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因我的家鄉到處都是蘆葦蕩,那碧綠綠、青翠翠、寬大肥厚的嫩蘆葉到處可見。哥哥姐姐將采來的蘆葉(包粽子時稱為粽箬)先放在鍋中用水煮開,等飄出香味、綠葉稍變微黃的時候撈起,再放到清水中漂過后待用。母親則在一旁淘糯米,再找上一些家里過年剩下的紅棗、花生什么的,夾拌在糯米中間,然后母親便一只只包起粽子來。為了偏心在家最小的我,母親便將夾拌紅棗、花生的粽子形狀與其它粽子分開,以免弄混,還要囑咐一聲哥哥姐姐:不準你們偷吃!母親的偏愛,哥哥姐姐也不生氣,只是對我做一些鬼臉,等吃上沒有紅棗、花生的粽子時,仍是一臉的心滿意足。那時的生活可不比現在。
兒時的端午還有一項風俗,就是家家要采艾掛在門楣上,以祛毒氣;小孩要在手脖上扣上叫“龍”的七彩絲線,胸佩裝有艾、雄黃等藥材的香囊,意為避邪除穢,驅魔逐鬼。那時對科學也不是太懂,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和祈求。事實上,艾、雄黃等物對解毒、驅蚊蠅確有顯著功效。
關于端午節起源的說法很多,但有兩種最引人注目。
一種是祭龍說。近代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找出了101條史來,佐證五月初五確系長江下游和珠江海域吳越少數民族民間奉為“至尊天神——龍”的生日。另一種為屈原說。
屈原生于約前340,名平,字原,戰國時代楚國人。楚懷王時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改革政治,任用賢才。因同貴族集團子蘭、靳尚等人進行斗爭,遭讒去職,被楚王放逐。屈原在流放期間寫下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情懷的著名詩篇《離騷》,其“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詩句,將屈原的政治理想、熾熱的愛國感情和嫉惡如仇的反抗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感動并激勵了我們多少代人。當他聽到楚國被秦國攻破時,所有的理想和希望均告破滅,于前278年五月初五,懷抱石塊,縱身跳入滾滾的汩羅江為國自殉。南朝人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說:屈原在夏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楚人哀極,遂以米粽等食物投水之。南朝人梁懔的《荊楚歲時記》也說:五月五日競渡俗謂屈原投汩羅日,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這也就是后來人們為什么向河里投粽子、劃龍舟的原由。
還有其它種種的起源說法等等......
端午節銀幣蘊含著很深的歷史文化內涵。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均會將所有為之國家(民族)的興起發展而捐軀的人視為神明,視為英雄,幣正面用屈子祠作為主圖,其意義正是為了紀念屈原,進一步崇尚愛國主義精神;幣背面那奮力爭先、奮勇向前的巨龍不正寓意著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和中華民族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不甘人后,昂首世界的民族精神嗎?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融,民族的東西正逐漸被世界人民所認同,承載著濃厚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端午節紀念銀幣必將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外人士所喜愛和珍藏。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殷敏于2005-6-9 20:57:15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