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
而是縱然軌跡交匯 卻在轉(zhuǎn)瞬間無處尋覓”
------泰戈爾
從前,有一條大河,河邊生長著一片茂密的樹林,在樹林里和河岸邊,住著一只啄木鳥和一只田鷸。那時,大地蟲蛹豐盛,它倆根本不知什么是饑饉,總是吃得飽飽的,長得腦滿腸肥。它們頌揚著大地的恩賜,在養(yǎng)育者身上游來蕩去。
隨著時光的流逝,大地上的蟲蛹越來越稀少了。
這時,住在河邊的田鷸對棲息在樹上的啄木鳥說:“啄木鳥兄弟,世上許多人都認為這塊土地年輕肥沃,妖嬈多姿,但是,我看它倒是衰老貧脊,不堪入目。”
“田鷸兄弟,”啄木鳥附和道,“好多人認為,這樹林生機勃勃,優(yōu)美動人。但在我看來,它是死氣沉沉,徒有其表。”
于是,它倆決定一起來證實自己的看法。田鷸跳到河邊,用嘴啄那柔軟的污泥,以證明大地是如何的老朽。啄木鳥用嘴不斷地啄那堅硬的樹干,試圖宣揚樹林的極度空虛。
這兩只頑固的鳥兒,對歌唱藝術天生地一竊不通。因而,當杜鵑一次又一次地預報大地即將春暖花開,當云雀反復贊頌樹林晨曦復蘇的時候,這兩只饑餓的啞鳥,仍然滿腹牢騷地堅持自己的見解,無休止地埋怨著。
也許你們并不認為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因為事實上,它既是最古老的,又是永遠常新的。很久很久以來,忘恩負義的啄木鳥,就對大地堅定不移的高尚品質(zhì),嘮叨抱怨不已。田鷸對大地豐盛富饒的溫柔美德,也喋喋不休地指責。直到今天,它們還在沒完沒了地埋怨哩!
你們可能會問,故事中有什么可悲和可喜的事情嗎?有的!既有可悲的,也有可喜的!可悲的是,盡管大地如此慷慨,樹林如此廣闊,但那渺小的嘴巴,一旦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就會開始惡毒地中傷誹謗。可喜的是,盡管經(jīng)歷了億萬年,大地依然年輕,樹林仍然茂盛。如果有誰死亡的話,一定是兩只心懷嫉妒的不幸小鳥,而世界上誰也不會再想起它們。
現(xiàn)在明白這個故事的中心意思了嗎?難道這一切與你們毫無關系嗎?
文章節(jié)選自泰戈爾文選,文中的隱喻值得市場內(nèi)外的朋友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