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對第一套人民幣的印象模糊甚至不認識;也許你對當年能夠買到兩支棒棒糖的紅色一角錢,到底有多少個版本并不了解。就在此時,人民幣的另類藏品———人民幣郵票和人民幣純銀微縮藏品應運而生,它們以其獨特的創意,以及內含豐富的錢幣知識而大受市場熱捧。
隨著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的“年輪”一年又一年增長,就連第三套人民幣也離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市場上留下的只有高價的喟嘆!就在此時,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國家郵政局相繼發行了“人民幣”,又開始喚醒人們對人民幣記憶的追尋,不過他們發行的“人民幣”不是用來兌換和購物的,而是附在紀念幣和郵票上,人民幣只是又多了一些收藏方式。
金銀幣VS郵票
當很多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對第一套人民幣心存疑惑,對第二套人民幣毫無印象的時候,第三套人民幣成為了當時生活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可是又有誰清楚地記得當初五角錢的紫色和紡織姑娘的背影?又有誰能夠了解當年可以買到兩支棒棒糖的紅色一角錢,到底有多少個版本、多少的故事呢?
中國第一套人民幣郵票就是這樣誕生了。在我國郵政發行史上,這也是第一次將人民幣印在了郵票上。隨著郵票的發行,人民幣似乎已經不是物質的代表,它們已經凝結成藝術品,人們在欣賞它們的時候,也不僅僅只計較它的面額,而是用積攢了許久的心情,慢慢地翻閱,體會人民幣過往的一點一滴,回憶那時它們帶給生活的種種美好。
不過,品相好的第一套人民幣現在市場價格已經是160萬元,第二套人民幣市場價格也不低于40萬元,這并非是所有的人都能隨便享受的盛宴,在它們發行的年代,全家人如果擁有了一張10元面額的人民幣,那將代表著一種怎樣的期待。它們天價般的市場價格也許只有金銀才能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發行的第一、二套人民幣純銀微縮藏品,以其獨特的創意,大受市場熱捧。
不管是否喜歡錢幣收藏,所有的人對人民幣都會懷著依戀的情結,特別是隨著一輪一輪的新幣的推出,舊幣一步一步退出人們的視野,能夠喚醒人們記憶的藏品,也許真不應該輕易拒絕。
沉積VS損耗
沉積和損耗,這兩個看似相反的命題,卻也體現著人民幣各種收藏方式的價值所在。
記得去年九月第一套人民幣純銀微縮珍藏冊在廣州發行的時候,貨還未到廣州,就已經預訂出了400冊,而當時全國限量發行8000冊,廣州只有600冊的配額。當時很多藏家都說,第一套人民幣紙幣雖然珍貴,但價格太高而且存世量太少、遙不可及。而這種銀質制成的珍藏冊,不但不會損耗,反而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值。據介紹,微縮純銀第一套人民幣冊,完整地包括了第一套人民幣的12種面額62種版別,就是從來都沒見過第一套人民幣的人都忍不住要在其面前駐足欣賞。
而還有一種藏品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損耗的過程中不斷升值的,那就是郵票。正值中國郵政誕生110周年之際,中國郵政發行了“中華紙幣”,正如原郵電部副部長劉平源在首發式上感慨到的那樣,“郵票作為信箋的資費憑證與人民幣一樣都具有貨幣符號的性質,都是財富。而以人民幣為主題發行郵票,在中國尚屬首次,這也是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郵政第一次聯合推出個性化郵票。”郵票的藏家認為,這樣的郵票發行更多地滿足國人收藏第一套人民幣票面圖案的愿望。翻開“中華紙幣”,猶如打開了了解人民幣歷史的大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套人民幣開始,到第三套人民幣,共24個版別192枚。不僅如此,原來在郵票上已經出現過的中國古代錢幣,也是歷歷在目,這無疑可以成為普及我國錢幣知識最好的活教材。
來源:中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