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關注傳統文化 弘揚金幣文化正當時 |
發布日期:2004-3-13 10:4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現代化、全球化與文化認同的沖突是當前的一個國際性問題,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并發展本國的民族文化,成為世界許多國家尤其發展中國家思考的一個問題。臺灣知名作家龍應臺在《紫藤廬和星巴克之間》一文中寫道,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與交流的不斷增強,民族文化的捍衛在我國也有相當的緊迫性,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資華筠女士曾在不久前發出呼吁:民族、民間文化有如人類的“精神植被”,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猶如保護瀕臨危物種那樣迫切。
2004年十屆人大二次會議與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期間,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引起了中央領導和眾多與會代表的高度重視。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必須把文化建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3月8日《人民日報》題為《群眾需要是最好的“抓手”——代表委員談精神文明建設》的文章中,許多代表委員談到,文化需要民族的“根”;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呂雷代表對此的表述是,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否則就會迷失自己的方向。綜合近日《人民日報》、中新社、新華網等媒體的兩會專題報道來看,保護“精神植被” 在今年兩會中倍受關注,其中,加強對傳統節日的重視成為一大焦點。
3月6日《人民日報》、3月7日新華網相繼刊發了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關于增設清明、中秋等民族節日為法定假日提案的消息。這一提案的發起人分別是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委員、香港文匯報社社長張國良委員和香港旭日集團主席楊釗委員,提案由百余名出席會議的香港委員踴躍聯署。在對傳統節日的定位和認識上,香港政協委員提出了“傳統節日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經發揮并繼續發揮著作用”的觀點。目前,該提議正在提交審議的進程中。
事實上,早在2004年2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首屆中國社會發展政策高層論壇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教授就曾呼吁,應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近年來,傳統節日逐步衰落,而“圣誕節”、“情人節”、“復活節”等西方節日“西學東漸”、喧賓奪主,令紀寶成教授憂慮重重。紀教授指出,中國的傳統節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著中華文明的特點,千百年來發揮了傳承、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作用,應予高度重視。
“增設清明、中秋等民族節日為法定假日”的提案得到了媒體和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新華網將其喻為“重磅提案”,全國各大新聞媒體紛紛對提案給予了關注;群眾反映方面,新華網登載消息當日即有數十名網友對此發表了看法,“重磅提案”得到所有留言網友的肯定,搜狐、新浪、天涯等網站知名BBS均有網友撰文,各方評論對提案普遍表示認同。
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發揚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國宣傳、教育與文化行業的重任,中國造幣業也應肩負其責。現代貴金屬紀念幣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理當為新時期的文化建設錦上添花。
溫家寶總理在04年政府報告中提到,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積極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等。中國金幣行業的工作要領與這些指示均有密切關聯。作為國家法定貨幣,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歷來致力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展現與弘揚,自1979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首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紀念金幣”以來,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始終將“弘揚民族文化”擺在立項原則的首位。二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在不斷開拓創新的同時,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的發行借鑒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思路,發行了一大批民族文化題材、富有民族特色的貴金屬紀念幣精品。事實證明,起步相對較晚的中國造幣業之所以能夠后來居上,躋身世界錢幣精品行列,與這點是分不開的。
與“重鎊提案”形成呼應的是,自2001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中國民俗”系列貴金屬紀念幣,該組紀念幣以我國傳統節日為題材,目前已發行的主題依次為“中秋”、“端午”、“春節”、“元宵”。
另外,自1981年開始發行的“中國傳統文化題材系列”、同年開始發行的“中國生肖題材系列”、1992年開始發行的“中國佛教藝術及民族吉祥題材系列”等貴金屬紀念幣,題材豐富、涉及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縱深領域,堪稱中華傳統文化的典籍,這些紀念幣的發行不僅為貴金屬紀念幣愛好者奉上了集藏精品,更為記載與傳承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兩會”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關注既是對我國造幣業的激勵與鼓舞,也對新時期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的發行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國民收入、文化水平等局限,且自身發展歷程較短,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的社會影響尚在一定范圍之內,因集藏群體還較為薄弱,目前,紀念幣發行對弘揚傳統文化所起到的推動作用還相對有限。與兩會和廣大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發揚的要求與需求相比,今后,中國造幣業應繼往開來,進一步擴大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的宣傳與銷售,使這一傳載傳統文化精華的集藏品可以面向和服務于更廣泛的社會群體。
2004年2月18~19日,中國金幣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認真落實了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精神,中國人民銀行劉廷煥副行長在會上做了重要講話,在談到弘揚金幣文化時,劉副行長引述了周小川行長關于“提高金融對外交流合作的層次和水平”的重要指示,并指出紀念幣已經承擔一部分文化傳播的功能,應當通過這個載體,全面展示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理單建生在回顧推動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發展的工作經驗時,也強調了把握文化內涵的重要地位,且在今后的工作部署中將進一步促進傳統文化發揚擺在了突出位置。由此可見,在對未來規劃方面,中國造幣業對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發展方向和重點的把握,與兩會代表振興傳統文化的期望有相當的默契。
在提出“增設清明、中秋等民族節日為法定假日”提案的同時,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還在提案中建議,“將2008年北京奧運會辦成弘揚中華文化的盛會,向全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精髓”。在這點上,中國人民銀行“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貴金屬紀念幣”發行計劃恰好與此達成了共識,在中國金幣網等媒體公布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幣設計圖稿征集”公告中,中國人民銀行明確提出了“表現中國、北京的傳統文化和獨特的形象”的主題設計要求,同時,“奧運與中國、奧運與北京”、“中國傳統文化和奧運”等主題被明確指定為貴金屬紀念幣的設計圖案要素。
我們相信,中國造幣業、第29屆奧運會紀念幣發行必將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疾聲呼吁,更多地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豐富多彩,為弘揚民族文化發揮更大作用;而隨著廣大社會群體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斷提高和進一步推崇,我國金幣事業也將迎來更廣闊的前景。
來源:中國金幣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