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確保精品、推陳出新”這十六個字我自言自語念了好多年,面對長時間寥無起色的市場行情,好像祥林嫂。
不平則鳴,一一批判。
總量控制:合理的“總量”是否經過科學的論證?誰參加了論證?這些論證有何市場依據?“控制”了嗎?2003年彩金龍崩盤以后,市場受到嚴重打擊,當時市場傳言,總公司可能會救市,出臺緩發部分金銀幣的措施,我當時也比較相信,因為保護二級市場最大的受益者還是金幣總公司。結果非常失望!2003年10月份起武陵源、西游記、觀音、生肖猴、神州五號、元宵節一個都不拉下,全部按計劃出臺。后來善良的市場人士又傳言央行發了公告,但公司會控制放貨節奏,不會讓他們沖擊市場的。事實是鋪天蓋地的新品全部到場,各路英豪各有門道,誰先拿到貨,誰就勝利了,上海北京競相上演“搶跑道”鬧劇,元宵節從3200賣到1800,你喜歡金銀幣?好,我給你!你要多少?我全部滿足你!完全忘了
“稀缺性”才是收藏品市場長期良性發展的前提。
更令人心寒的是面對全線被套的金銀幣愛好者,上面輕松地說一句:我們按照計劃發行,我發的金銀幣不是讓你們炒的。是的,我錯了,提出“投資金銀幣,贏在新世紀”口號的智者早已隱居,我們為何還看不透。但是沒有任何一個行業管理者會如此冷酷對待他的從業人員的,即使是當時以圈錢為己任的股票市場,還會說一句“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總量控制是“十六字方針”含金量最高的四個字,拋棄了他,“十六字方針”也就成了謊言。
結構調整:我一直很困惑這個詞匯,調整什么結構?都調整了3年多了,還沒調整完?調整是什么意思?是尚未完善,不停變動!金銀幣市場發展到今天,需要的是穩定發展的一個藍圖。不停地調整,帶給市場的只會是無所適從。金幣總公司為什么不編制一個5年計劃(或者10年計劃)?將今后五年(或者10年)的發行計劃、市場規劃、宣傳方案、集藏隊伍開發等等重要課題科學論證、統籌安排,然后告訴全體愛好者。如果連上面都沒有長久的方案,又怎么能說服愛好者進行長期投資呢?
確保精品:2001年是中國金銀幣在世界錢幣界揚眉吐氣的日子,摘取世界最佳金幣和最佳銀幣,并獲得世界最佳時事幣提名。自此以后再未見有所建樹,分析原因,精品在市場沒有“精”價,市場浮躁的氣氛彌漫角角落落,要精品干嗎?能賺錢的圈了再說。錯版才會有暴利,越次越賺錢,每一枚錢幣發行,市場不都要照例找一次錯嗎?誰應該理性?管理層才應該理性地引導市場,既然提出了“確保精品”,那么如何體現精品的價值呢?如果連管理層都改變不了市場取向,那追求精品還有什么意義?
推陳出新:“推”是什么含義?推掉?或者推動?金銀幣事業要健康發展,不能把“陳”推掉了事,只有通過推動“陳”的穩步升值,才能“出”掉新品。本人不是“炒新”的反對者,所有金銀幣都是這個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沒有穩定升值的“陳”,這些爆炒的“新”對整個市場有意義嗎?沙中壘塔而已.
(作者:金銀幣 來源:上海金幣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