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中國銀監會成立為標志,實現了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的有效分離,貨幣政策獨立性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通過向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極大推動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但是,投資與消費的失衡、人民幣升值壓力與對通貨膨脹的擔心,以及如何進一步深化中國金融改革,仍然是今后金融管理當局亟待解決的問題。
財政政策調整時機已經成熟,貨幣政策應當積極密切配合
目前,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已經形成。假定2004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不做任何調整并且不受任何外部沖擊,借著2003經濟增長的慣性,那么GDP增長率實現9%應當不成問題。問題在于,通貨膨脹能否維持在3%以內?是否會出現通貨膨脹率超出5%以上的整體經濟過熱呢?在這樣一個經濟背景之下,考慮到目前我國存貸款利率水平處于相對較低的歷史水平,2004年中央銀行上調存貸款利率水平實際存在很大的可能性。當然,我國擴張性財政政策已經開始退出,對于緩解通貨膨脹壓力肯定會起到一定作用,相信這也是2004年中央銀行出臺緊縮性貨幣政策之前應當考慮的問題。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去年已經出現和今年即將出現的絕不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經出現的惡性通貨膨脹。實際上,2003年8月21日中央銀行加高準備金率以后,廣義貨幣供給和貸款增速過快的現象已經得到明顯改善。因此,穩健仍應是2004年貨幣政策的主基調。具體說來,貨幣政策應當以利率調節和公開市場操作為主,避免或者慎用準備金政策,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與此同時,為了維持一個適度的通貨膨脹水平,2004年廣義貨幣增長應當維持在17%~19%的區間,并且全年貸款增幅應力圖控制在21%以內。
貨幣政策將在促進消費和投資平衡發展上下功夫
2002年以后,我國明顯已經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從統計數字上看,1991年我國輕工業占整個工業的比重為48.9%,同期重工業比重51.1%。經過10多年的發展,輕工業比重已經下降到35.7%,而重工業則相應增加到64.3%。
應當認識到,我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絕非短期效應。因此,未來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也應與這一特定的經濟發展時代特征相適應。簡單地說,我國重化工業是隨著消費結構升級而發生的,其特征主要體現為汽車、房地產、鋼鐵等行業高速發展,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緊張,交通運力短缺,環境污染壓力加大,貸款快速增長。與此同時,重化工業時代也存在著風險,雖然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是由于生產能力形成周期較長,容易對未來消費需求產生高估,一旦過多的當期投資需求轉化為下期的投資供給后又不能為消費所消化,就可能形成下一輪的通貨緊縮,對未來的生產能力和經濟增長速度直接構成破壞。有鑒于此,2004年我國貨幣政策應當注重在引導投資和消費的平衡發展上下功夫,對某些行業的過度投資行為以預防為主、以治理為輔,同時采用結構性信貸政策,鼓勵消費增長:一方面對住房裝修、家用汽車、電器、通信設備、教育、假期旅游等領域的消費信貸繼續給予優惠,另一發面也應實行較為寬松的消費信貸政策,培育農村和中西部貧困地區群眾的良性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
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真正完善匯率形成機制
利率和匯率作為資金的對內價格和對外價格,已經成為我國價格體系中最后兩種沒有完全開放的指標。
2004年1月1日,我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范圍繼續擴大,在保持下限不變的前提下,提高上限,利率市場化進程再次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但是在已經發生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涉及到的利率種類還僅僅限于貸款方面,存款利率仍然管理較嚴。就存款利率浮動并最終實現市場化而言,首先放寬利率下限是一種現實的可能。因此,相信伴隨著中國金融改革高潮的全面到來,2004年中央銀行會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繼續邁出實質性步伐,適度放松對存款利率水平的嚴格管制。
在匯率層面,雖然目前人民幣匯率維持穩定對經濟發展有利,但從我國匯率制度改革長遠發展方向來看,我們不可能永久維持現有匯率不變。否則,中國將很難同時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自由流動。無論選擇變盯住美元為盯住一攬子貨幣也好,我們總要選擇一個宏觀經濟穩定、外部投機供給可能性較小的時刻不失時機地推動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
從2004年的情況來看,當務之急是繼續放松外匯管制,藏匯于民、藏匯于企業。首先,應當盡快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推出QDII(合格境內投資機構),實施“走出去”戰略。雖然企業到境外投資短期內會使外匯儲備下降,但從長期來看卻可以通過投資收益匯入國內而增加未來國際收支的穩定性。其次,應當盡快改革現有結售匯制度,變對外貿企業實行強制結售匯為比例結售匯,同時繼續較大幅度放松居民攜帶外匯出境限額。畢竟時過境遷,綜合國力的提升已經使得我們沒有必要再將所用民間外匯完全轉化為國家的“儲備”資源。
中國銀行業改革進入全面攻堅階段
2004年,中國銀行業改革進入實質階段。首先,政府決定動用450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為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補充資本金,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應當指出,政府動用外匯儲備進行戰略性投資,既解決了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問題,又彌補了商業銀行資本金不足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做法使多年來行動遲緩的金融體制改革被瞬時推到前臺,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勢,對于全面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意義深遠。需要注意的是,注資之后、上市之前的股份制改造難度更大,事關整個改革計劃成敗。事實上,當前我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病態,正是因為這些企業改制過程中水分過大的緣故。考慮到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規模龐大,如果改制不成功,將直接威脅國計民生。因此,2004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都要在加快內部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上下功夫,從而提高銀行盈利能力,強化股東回報意識。
其次,在中小銀行層面,金融管理當局也應有較大動作。雖然最近幾年國內資金總供給大于總需求(商業銀行始終存在存差),但資金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始終沒有解決,并集中表現為中小企業貸款難和農村地區資金匱乏。在我國農村,農村信用社仍然是這一地區資金供給的生力軍。事實上,2003年銀監會已經在8省市開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相信這一舉措對于盤活農村信用社、為農村地區提供更為有效的金融支持將大有裨益。目前的問題在于,過去出于對民間資本辦金融風險大的擔憂,民營銀行的建立仍然遲遲沒有邁出步伐。現在看來,放松金融管制,從允許民營資本入股中小銀行發展到進行民營銀行試點、并最終廣泛建立民營銀行,尤其應當提到議事日程。
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險制度
從2004年開始,我國金融改革全面加速:利率、匯率市場化將逐步推進,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即將改制上市,中小商業銀行改革也在所難免。所有這些改革的推行,將很難避免金融風險的發生。因此,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宜早不宜遲。
當然,存款保險制度也存在許多制度缺陷,其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它可能誘發道德風險。一方面,存款保險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者風險意識下降,特別是在利率市場化實現以后,他們就可能不顧銀行經營風險,將錢存到愿意支付最高存款利息的銀行;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的風險約束機制也會弱化,在經營活動中就可能為追求高額利潤而過度投機。此外,在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還有特殊問題:主要是四大國有銀行有政府為其做后盾,無償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險,為了節省運行成本,顯然不愿加入存款保險體系。如果不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納入這一體系,那么由于保險基金數額小、范圍狹窄,就很難保證銀行資金發生大量損失的時候對儲戶進行賠付。
因此,我國存款保險機構的設計機制宜體現強制加入、費率掛鉤、風險共擔的原則。第一,強制加入既有助于防止風險較小商業銀行拒絕加入,也有助于避免被承保的都是風險較大的商業銀行的現象。第二,風險較小和風險較大的商業銀行所支付的保險費率應有所不同,需要根據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率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定,使保險費率與存款風險掛鉤。第三,風險共擔原則是指不為任何存款提供全額保險,損失應由銀行、存款者和保險機構三方共擔,既可以激勵存款者在存款之前對銀行風險進行一番考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存款銀行的冒險經營行為。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