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非
來源:《金幣資訊》52期
流通紀念幣《寶島臺灣》的“錯幣”風波迅速地升起又迅速地消退,為寂靜的幣市帶來了一點活力與生機,且不說《寶島臺灣》究竟是否錯幣,也不論“錯幣”風波是否會平息,單從“錯幣”風波本身,我們就應該有所思考:
一、 流通紀念幣板塊啟動的愿望非常強烈。流通紀念幣板塊最近幾年的表現好里說是平靜,壞里說就是死水一潭,除了極個別品種在幾個特定的時間段里受到一定需求的刺激能有所表現外,絕大部分的品種在絕大部分的時間里都碌碌無為,讓人對流通紀念幣板塊所抱的信心與希望越來越小。但是,理性看待流通紀念幣的話,我們又不能不承認它確實具有投資品種所必需的兩大要素:一是發行量適中,一般都在1000萬以下,再加上盤面還比較有限,因此運作的難度并不算太大;二是價格適中,與許多投資品種相比,流通紀念幣更可以算得上是“大眾收藏品”和“大眾投資品”,目前大部分的流通紀念幣的價格都在十幾、二十元左右,適合一般投資群體的經濟能力。這兩大條件的集合就是最適宜大眾投資的方式,因此從市場的生命力來看,流通紀念幣還是有相當的前景的。由于這幾年流通紀念幣出于種種原因一時無法有好的表現,因此,大量積壓于該板塊中的資金和關注流通紀念幣的投資群體所構成的市場啟動愿望已經相當強烈,應該說,只要有合適的“導火線”,流通紀念幣出現一定幅度的行情是完全可能的。
二、 題材依然是影響市場的重要因素。從市場的實踐來看,各收藏品投資板塊都比較注重題材,原因在于題材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收藏的需求,而收藏的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投資的前景,因此,題材始終是影響市場的重要因素,而在各種題材中,“錯品”題材一直以來就是極具吸引力的,因為由國家正式發行的郵票、錢幣等,生產工藝相當高超,要求又嚴,很少會出現錯誤,一旦有錯,那確實是萬里挑一的絕佳題材,對收藏者的吸引力是相當大的,因此市場需求也就比一般品種來得旺盛,投資見效的速度就快,獲利也更豐厚,一直以來,收藏品投資市場的人士都在苦苦尋覓“錯品”題材,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由此可見題材對市場的重要影響力。
三、 投資者的心態正逐漸趨于成熟。如果換作十年前,無論《寶島臺灣》最終是不是“錯幣”,市場早就把它炒個天翻地覆了,可今天,當投資者再次面對“錯幣”時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那份狂熱,這倒不是說大家對“錯幣”已經不感興趣了,畢竟如前所述,“錯品”題材依然是市場的一大賣點,真正變化的在于投資者的心態與理念,已經擺脫了過去對“錯品”的盲目狀態,更趨于成熟和理性,特別是當“錯品”的聲音出現后,大家懂得了實事求是地看待是否“錯”的問題,而且即使是“錯品”,大家也會以理性的眼光來分析這種“錯”是否會導致有關部門的回收與停發,如果雖然是“錯”,但依然按照計劃發行的話,那么這種“錯”與“不錯”在投資者的眼中并沒有根本性的不同,其投資價值也就不會出現急劇的攀升,這一點上,與其說是對“錯品”的認識發生了變化,還不如說是投資者的心態正逐漸趨于成熟,從而帶動市場也向著成熟的方向發展,從長遠來看,這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