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
深圳商報記者單中桂
第五屆深圳全國古玩(珠寶、翡翠)藝術品交流會,近日在黃貝嶺深圳古玩城落下帷幕。此屆古玩交流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玩經銷商300多家參加,其中包括50多家臺灣經銷商。其參展人數和范圍,都是歷屆之最。但記者在交流會上采訪時發現,眾多業內人士對深圳古玩市場的發展都發出艱辛的感慨。
回顧深圳古玩市場十幾年的發展歷史,僅從深圳古玩城的命運就可以看出其發展的艱難。自九十年代初第一座深圳古玩城在博雅開辦,到深紡大廈、羅湖圖書館、深圳大劇院古玩城,一次次生而又死,深圳古玩市場一直人氣低落,古玩城開門之日便是關門之時。直到今年10月9日,第五座深圳古玩城又倔犟地在黃貝嶺建立起來,并被市文化局批準為深圳惟一經營古玩藝術品為主的專業市場。
如今的深圳古玩城可以說是第五次新生。但深圳古玩市場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發展為什么如此艱辛呢?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他們總結了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坑蒙現象嚴重。深圳的經濟比內地許多地方發達,錢袋子鼓起來以后,有的人想收藏點古玩以提高自已的品位;有的人想發古玩財。于是投機商人投其所需,向深圳人源源不斷輸送假古董。自20世紀90年代深圳出現古玩市場后,古玩市場好像是個“香餑餑”,大家爭搶這塊蛋糕。雖然市文化局只批準成立一個古玩城,但在火車站、東門等地都有古玩經營市場。不正常的市場競爭導致正規市場難以維持,而市場不夠規范,又助長了售假者和無照經營者的坑蒙拐騙。
第二,收藏隊伍不成熟。深圳是個移民城市,一些收藏者心態比較浮躁,也小看收藏這門學問。自認為看看書本,就懂得收藏,他們的盲目自信,常常害苦自己。在深圳收藏者中,投入幾十萬、上百萬在古董中的人大有人在,甚者投入一兩千萬的人也不在少數。但買來的很多是贗品,其結果自然是血本無歸。為了提高深圳收藏家的鑒賞水平,國家文物局駐深辦和市文管辦曾在1998年前后辦過幾期文物鑒定培訓班,但深圳收藏者卻很少參加。
第三,市場監管不到位。為治理深圳文物市場,市文化局文管辦下發過幾次規范市場的文件,但由于缺乏監管力度,這些文件形同虛設。根據全國各地管理古玩藝術品市場的經驗,若市場的主管部門工商局和執法部門公安局不參加古玩藝術品市場的管理,市場就永無安寧。
有鑒于此,一些業內人士也呼吁深圳的古玩市場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更多關注。如果加強市場的引導和監督,并根據各市場的不同特點,建立不同特點的專業市場,深圳古玩市場將可以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作者:深圳商報記者單中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