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嘉賓對話摘要 如何看待民俗系列金銀幣 |
發布日期:2003-12-18 2:4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隨著“元宵節”金銀幣的即將發行,民俗系列金銀幣的規模、影響進一步擴大。迄今為止,中國人民銀行已先后發行了“中秋節”銀幣、端午節銀幣和春節金銀幣等。今天晚上,讓我們大家放松心情,聊聊民俗系列金銀幣如何?
========================
12.17日集幣在線網友沙龍:[color=#DC143C]如何看待"民俗系列"金銀幣?[/color]
========================
殷敏在2003-12-17 10:04:37的發言:
中國人民銀行定于2001年9月5日發行中國民俗系列(中秋節)紀念銀幣1枚,該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現公告如下:
一、紀念銀幣圖案
(一)正面圖案
該紀念幣正面圖案為廣寒宮,并刊國名、年號。
(二)背面圖案
該紀念銀幣背面圖案為花好月圓,并刊面額。
二、紀念銀幣規格和發行量
該紀念銀幣為精制幣,含純銀1盎司,成色99.9%;形狀為圓形,直徑40毫米,面額10元,發行量40000枚。
三、該紀念銀幣由上海造幣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
[img]http://www.ccbczpx.com/club/UploadFile/20031217104386596.jpg[/img]
[img]http://www.ccbczpx.com/club/UploadFile/20031217104936262.jpg[/img]
========================
殷敏說:
中秋節紀念銀幣的工藝特點
方茂森
這次我廠中選的“中秋節紀念銀幣”樣幣在浮雕雕刻、工藝處理、新技術應用和整體效果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和創新,得到圖稿、樣幣評審委員會教授和專家的好評。“中秋節紀念銀幣”正面圖案由我廠高級工藝美術師陳堅設計、雕刻,在浮雕雕刻時將廣寒宮的建筑精雕細刻在微凸的球面上,輕盈飄渺的云紋纏繞其間,經過對圖案的表面處理再加工和再創作,對廣寒宮建筑的屋檐、門窗、欄桿、臺階等賦予或亮、或暗、或白、或灰等不同的色澤,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廣寒宮的結構、材質、立體感、縱深感,給人以晶瑩剔透、精妙絕倫的感覺;而對球面作噴砂處理,云紋稍稍做亮,在平底鏡面的襯托下與廣寒宮融為一體,整個畫面就是一輪明月高懸碧空的中秋勝景。“中秋節紀念銀幣”背面圖稿由深圳國寶金幣制造廠青年美術師李繼峰設計,我廠青年美術師張春曄雕刻,在“花好月圓”畫面中的三朵花(牡丹、月季和菊花),雕刻的高度并不很高,但立體感很強,花瓣自然生動,花葉錯落有致,整個花卉栩栩如生,得到中央美院雕塑教授的高度評價。對花卉的表面處理我們進行了再加工和再創作,牡丹花瓣采用了亮面向霜面漸變過渡的處理方法,仿佛中國畫中暈染的手法,有效地增強了花瓣的立體感,使整朵花活了起來;菊花的花瓣則采用了噴砂后用鏡面線勾輪廓的處理方法,猶如中國畫中白描的手法,使花朵輪廓清晰、形象準確;而月季花瓣經噴砂后再微微做亮,很好地將層層疊疊包裹著的花瓣還原出來;所有的花葉都采用噴砂后再用鏡面線將輪廓和葉筋勾勒出來,做到了綠葉護紅花的效果,又給人以精致的感覺。三朵花做到了既有區別又統一,渾然一體。畫面正上方的圓月,我們采用了國際上較先進的具有防偽功能的隱形雕刻造幣新技術:粗看圓月,沒有東西;從左右不同角度觀察可看到“臥兔”和“奔兔”兩個圖案,左右連續不斷交替觀察則兔子仿佛“動”了起來。
2001年的“中秋節”恰與我們偉大祖國的“國慶節”是同一天。讓我們以高質量地如期完成“中秋節紀念銀幣”生產任務的實際行動,遙望明月,祝愿花好月圓人長壽;馨香禱祝祖國繁榮昌盛。
上海造幣廠供稿
========================
殷敏說:
中秋節的傳說,詳情請見來自中國金幣網上的超級連接http://www.chinagoldcoin.net/PAGE/zhongq2001-09-04/zhingqiubigonggao-c281.htm
有關《中秋節》銀幣的賞析文章!http://www.chinagoldcoin.net/PAGE/zhongq2001-09-04/zhingqiubigonggao-c279.htm
========================
殷敏的發言:
全家拜月(民謠)
八月初一,太平初一
月到中秋,全家拜月
寶塔燈,照照天地
花下藕,藕絲連連
紅石榴,榴開見子
團圓餅,夫妻同偕到老
和家和睦團圓
中秋夜(兒歌)
中秋夜,亮光光,
家家戶戶賞月忙。
擺果餅,燒線香,
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紅柿,切蛋黃,
賞罷月亮入夢鄉。
乘火箭,月宮逛,
看看嫦娥和吳剛。
========================
殷敏說:
中國人民銀行關于發行(端午節)紀念銀幣的公告
中國人民銀行定于2002年5月15日發行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一枚。該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一、紀念銀幣圖案
(一)正面圖案
該紀念銀幣正面圖案為屈子祠,并刊國名、年號。
(二)背面圖案
該紀念銀幣背面圖案為龍舟競賽圖,并刊面額。
二、紀念銀幣規格和發行量
該紀念銀幣為精制幣,含純銀1盎司,形狀為圓形,直徑40毫米,面額10元,成色99.9%,發行量40000枚。
三、該紀念銀幣由上海造幣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
[img]http://www.ccbczpx.com/club/UploadFile/200312171024736049.jpg[/img]
[img]http://www.ccbczpx.com/club/UploadFile/2003121710241493859.gif[/img]
========================
殷敏說:
端午的由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
殷敏說:
端午習俗
賽龍舟 梁吳均在(續齊諧記》里曾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汩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陽重渡,乃遺俗也。”說明當初端午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的。明朝以后,這種習俗更加盛行,不僅宮廷舉行競渡,民間各地也都舉行競渡,其場面極為壯觀。
我國人民對龍的崇拜起源很早,從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出來的龍形玉器,就知道我國原始先民對龍的認識是一種馬頭蛇身、無角無須、無鱗無足的動物。傳說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處用石頭壘壩,砌成山幽,引龍進入捕捉后進行馴養,作為水上交通工具。但這種辦法十分冒險,于是人們就用獨木剜制成小舟代替了龍。到了戰國時期,《穆天子傳》和屈原的《東君》,才將舟正名為“龍舟”。從這種傳說中可以看出龍舟也是與屈原有關。今日的龍舟竟渡,又由紀念的、娛樂的習俗,發展為體育活動了。甚至發展成為了具有世界性的體育競賽活動。
吃粽子 粽子又稱“角黍”、“簡粽”。在我國,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都吃粽子。粽子的種類頗多,有湖州肉粽、八寶肉粽。臺灣肉粽豆沙粽、咸粽等。蘇州粽子、廣東粽子、北京粽子。寧波粽子和臺灣八寶粽等被視為我國的名粽。其中蘇州粽子為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豬肉、豆沙等品種;廣東粽子用荷葉包裹,個頭大,正面方形,后背隆起一只尖角,以蛋黃做成的肉黃粽和什錦粽風味獨特;北京粽分糯米粽和大黃米粽,大黃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別有風味。至于古代的椽子,從詩人的筆下也可見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寫出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溫庭筠的“盤斗九子粽,甌鬧漁歌響,風動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時已成為民間過端午節的普及食品。
喝雄黃酒 據說屈原投江之后,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尸體被江里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咸蛋投人江中喂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人江里,說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須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后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據說,這就是后來人們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那么,為什么雄黃酒能藥暈魚龍,魚龍為什么怕雄黃呢?
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晨屬龍,晨時正是群龍形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設雄黃酒以飲宴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涂在小孩耳、鼻、頭額和面頰上,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然而,現代科學證明,雄黃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眼用雄黃酒,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飲雄黃酒這一習俗,確應改變了。
掛艾枝菖蒲 諺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指白艾。白艾又叫家艾、艾蒿、五月五艾,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類植物,白艾人中藥,性溫,味苦,可以祛寒濕。暖子宮。燃干艾可以驅蚊蠅。菖蒲,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類植物,含揮發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竅、殺菌。端午懸白艾、掛菖蒲,正可驅蟲菌、除病毒。所以成了民間一種自覺的防病方式。其實,端午節可算作我國民間傳統的衛生節。
========================
殷敏說:
中國人民銀行關于發行春節金銀紀念幣的公告
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2)第 31 號
中國人民銀行定于2002年12月23日發行中國民俗——春節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2枚,其中金幣1枚,銀幣1枚。該套金銀紀念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一、金銀紀念幣圖案
(一)正面圖案
該套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相同,均為臘梅鬧春圖,并刊國名、年號。
(二)背面圖案
該套金銀紀念幣背面圖案相同,均為春節吉祥裝飾圖,并刊“春節”字樣和面額。
二、金銀紀念幣規格和發行量
(一)1/3盎司金幣為精制幣,含純金1/3盎司,形狀為圓形,直徑23毫米,面額150元,成色99.9%,發行量50000枚。
(二)1盎司銀幣為精制幣,含純銀1盎司,形狀為圓形,直徑40毫米,面額10元,成色99.9%,發行量100000枚。
三、該套金銀紀念幣由沈陽造幣廠、深圳國寶金幣制造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
[img]http://www.ccbczpx.com/club/UploadFile/2003121710311685077.jpg[/img]
[img]http://www.ccbczpx.com/club/UploadFile/2003121710312836750.jpg[/img]
[img]http://www.ccbczpx.com/club/UploadFile/2003121710314033058.jpg[/img]
[img]http://www.ccbczpx.com/club/UploadFile/2003121710315077207.jpg[/img]
========================
殷敏說:
春節的淵源
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后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它的各種傳說也很多。
========================
殷敏的發言:
春節的來歷
據史書記載,一年一度慶祝豐收的儀式起源于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這個儀式雖然是在農歷十一月間,但歷來人們都認為它是新年習俗的起源。
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歷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歷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采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后,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乃原自漢武帝定下的歷法《爾雅》對“年”的注解是:“夏曰歲,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傳說夏朝的春節,是在相當于現在的的二月。西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歷,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春節的確定及變遷,也反映了我國天文、歷法的發展和成熟。
農歷元旦,還有許多別的名稱,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
殷敏的發言:
“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3-12-18 2:42:49編輯過][/color][/align]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