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22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同志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點燃了第11屆亞運會的火炬,第11屆亞運會正式拉開了序幕。早在1984年9月28日,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第11屆亞洲運動會于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在中國北京舉行。
第11屆亞運會是我國在自己的土地上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的國際體育大賽,也是亞運會誕生以來的40年間第一次由中國承辦。來自亞奧理事會成員的37個國家和地區 (除伊拉克和約旦外,所有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OCA)成員國全部參加)體育代表團的6578人參加了這屆亞運會,代表團數和運動員數都超過了前十屆。中國派出636名運動員參加了全部27個項目和2個表演項目的比賽。中國臺北時隔12年后,作為中國一個地區的代表隊重返亞運大家庭。這次體育盛會共6,122名選手團在27個正式比賽項目和兩個表演項目中展開角逐,中國運動員獲得全部金牌的3/5。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總體水平在亞洲占有較大的優勢,也意味著我國體育健兒們在代表亞洲同歐美體育強國的競爭中,將負起新的責任。
中國亞運會組委會確定以熊貓為本屆亞運會吉祥物。活潑可愛的熊貓“盼盼”,手持亞運會獎章,伸張開雙臂,鼓勵體育健兒創造更多的好成績,成為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形象。后來,熊貓“盼盼”這個憨態可掬的卡通形象演變出的各種體育動態,被我國為該活動發行的金銀幣,作為背面圖案設計元素出現在幣面上。
為慶祝和紀念第11屆亞運會在中國召開,中國人民銀行于1989年決定發行貴金屬紀念幣一套共兩組(1989年和1990年各發行一組),以向世界宣傳這次亞運會活動和傳播亞洲的體育文化。
中國金幣總公司接到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發行計劃后,立即著手研究,確定了該套金銀幣的發行的規模及表現內容。該項目紀念幣每組發行5枚,均為精制幣,兩組的規格、形狀、重量、發行量相同。其中每組金幣1枚,重量為8克,形狀為圓形,直徑23毫米,成色91.6%,面額100元,發行量10000枚;銀幣每組4枚,重量為各27克,形狀為圓形,直徑各為38.6毫米,成色92.5%,面額同為10元,發行量各為20000枚。發行年號確定為:第一組為“1989”年,第二組為“1990”年。同時確定了圖稿的內容,并組織了圖稿的設計工作。
按照當時的體制,金銀紀念幣生產和圖稿設計主要依靠指定造幣廠完成,這項圖稿設計和生產任務安排給了上海造幣廠。造幣廠的設計雕刻師們不辜負重望,按時完成了設計,根據通過審定的圖案加班加點制作了雕刻石膏型,保證了第11屆亞運會金銀紀念幣第一組按計劃發行。在總結第一組設計雕刻經驗的基礎上,又按要求完成了第二組的工作任務,在國際上產生了良好地社會效果。
第二組金幣正面圖案選用了北京國際奧林匹克中心游泳館建筑為主景圖案,4枚銀幣正面分別選用了北京木樨地光彩體育館、北京朝陽體育館、北京石景山體育館和北京大學生體育館建筑外貌,上方醒目位置都擺放了該次活動的會徽。金幣背面圖案主景設計了女子跳水動作,生動形象,背景選用的是北京頤和園。4枚銀幣背面圖案之一是女子壘球配以故宮外墻、樓閣建筑,之二是男子足球與北海白塔組合,之三是男子吊環運動與天壇組合畫面,之四是男子標槍動態與長城組合設計。每幅背面圖案設計也采用了第11屆亞運會吉祥物,熊貓“盼盼”為元素組合。雕刻手法,人物也是以寫實形式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