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宗由
“藝術品收藏將成為最賺錢的投資產業”———半個世紀前美國《財富》雜志作出的斷言,正在我國得到印證。近年來,我國的藝術品拍賣、民間收藏市場持續火爆,已成為繼股票熱、房地產熱之后的第三大投資熱點,毋庸置疑地昭示著:我國藝術品收藏市場正在迎來“黃金時代”。
收藏市場“蛋糕”大得誘人
權威部門統計,我國有組織的收藏愛好者隊伍已達6800萬人。收藏的門類包羅萬象,從古代的青銅器、陶瓷、玉器、書畫、家具、錢幣、服飾、匾額、文房四寶、古籍善本,到現代的革命史料、鐘表、根雕、書簽、煙標、火花、老照片、結婚紀念……可謂應有盡有。
五彩繽紛的藝術品收藏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各地拍賣行在拍品的數量、質量和價位等方面連創佳績。2004年,蘇富比的香港春拍中國藝術品及珠寶等成交額達4.45億港元,比上年的秋拍增長了28%,創歷年之最;中國嘉德的春拍入賬3.6億元,再次奠定了其在國內拍賣市場中的“霸主”地位。
據業內人士保守估計,2004年,我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總成交額不下100億元,但仍有上千億元的市場空間。我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的“蛋糕”大得誘人。
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將來臨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閻振堂認為,當前收藏市場空前活躍,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們的文化、精神需求愈加廣泛,加上人們手中有了收藏文物的活錢,使得關心和參與收藏的人越來越多。
早在幾年前,就有專家預言,中國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將來臨。在我國數千年的收藏歷史上,呈現出三次全國性的“收藏熱”,分別為北宋末年、康熙年間、清末民初。這三次“收藏熱”的共同特點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收藏為樂;偽造的藝術品、工藝品花樣翻新,并以假亂真;市場上古玩、書畫交易頻繁;研究成果不斷問世,鑒賞水平較高。
眼下,藝術品收藏已不僅僅代表一種雅興和品位,更成為一種投資手段。在股市持續低迷的今天,不少人將目光轉向藝術品投資。統計資料顯示,同樣是年均投資回報率,金融證券為15%,房地產為21%,藝術品收藏則為30%左右。
在2004年瀚海春拍會上,當代國畫大師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百開冊》山水畫冊創造了6930萬元的天價紀錄,而一位南方的民營企業家則在中國嘉德春拍會上以1650萬元買下吳昌碩的《花卉十二屏風》。大大小小的拍賣會,超過40%的參與競買者都是各地的商賈,他們擁有的資金量占到60%以上。盡管對此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伴隨著全民投資意識的普遍覺醒,一些機構、企業家以及部分富豪的大舉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