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林 自古至今,太平盛世是百姓們的向往和祈求,尤其處于困頓、災難甚至天災人禍的時期。我國歷朝歷代都鑄造過“太平錢”,有行用錢,也有大量帶有太平字樣的花錢。筆者藏有一枚色澤金黃的“太平通寶”大花錢(見圖),錢徑68毫米、穿徑24毫米、厚約5毫米,重112.6克。 此錢面“太平通寶”四字為楷書,對讀,“通”字“走之”末筆與“平”字一直均連廓,“太”與“寶”字離穿離廓,字廓深峻、文字端莊;而錢背造像奇特,穿上兩柄劍,劍柄掛有纓絡的花劍交叉跨穿的左、右角,居高臨下,凸現依天鎮妖辟邪之意。穿下為龜蛇相交,先民認為龜蛇配是長壽的象征;奇的是穿右穿左將七星鑄成五角星,分右四(一星連廓)、左三(一星連穿)分列;我國古錢上的星多為圓點,而此星為五角形,給斷代留下難解之謎。 給古錢幣斷代,從其材質看,是一個重要方面。我國古錢的材質,主要是銅質,也有鐵、金、銀等其他金屬。銅質主要有青銅、黃銅、白銅、紅銅四種。青銅質錢幣是以銅為主要成分,與鋁、錫合金按比例合金而成,由于比例不同,有的青銅質錢幣中顏色有泛紅、泛黃兩種,與黃銅質、紅銅質有色差。黃銅質錢幣以銅為主,卻是按比例加鋅合金而成。白銅質錢幣以銅為主,是按比例加錫而成,此白只是泛淺白(似月色),而非雪白;紅銅仍以銅為主,加進少量的鋅、鋁、錫合金。有專家經過研究,認為明朝嘉靖以前的古錢幣,沒有黃銅,據此,筆者此枚“太平通寶”花錢,應屬嘉靖以后。 再從此幣五角星來看,1912年所鑄民國孫像開國紀念銀幣幣背左右下方曾鑄有五角星,此后紅色革命的旗幟、徽章等及其根據地所鑄銅幣、銀幣均有五角星標記;而此幣非機制幣,為翻砂法鑄幣,當是清末或清末以前鑄幣。看來,五角星的出現,有些年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