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5 漢武帝初鑄未修邊郡國五銖 上左:穿上中央決文 下中與下右:摻雜鉛錫過多,泛青白色的劣錢
貳、鍾官赤側五銖(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赤“仄”又稱赤“側”,武帝元鼎二年,因奸鑄錢泛濫,吏民豪強無視政府禁令,冶鑄煮鹽,無所不為,于是朝廷決定出手整頓。元鼎二年,《漢書?食貨志》云:“郡國鑄錢,民多奸鑄,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官赤側,一當五,賦官用非赤側不得行。”
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幣制,由京師上林苑“鍾官”部門負責鑄造,故又謂“鍾官赤側五銖”。但赤側五銖并非正用貨幣,只是藉此對郡國的一種變相懲罰,意指各郡國對其治下吏民豪強鑄造輕薄劣錢未能加以約束,以致上繳賦稅的錢都不足重,必須以五枚對換一枚赤側錢,再用赤側錢繳稅。繳完稅后,這些錢等于又再回流財政部門,形似籌碼作用,無須大量鑄造,因此可于短時期內鑄成,可以想見,其數量并不多。

圖6 疑似西漢鍾官赤側五銖 徑26mm,厚2mm,重4.9克
既然下令郡國以五比一兌換,則赤側錢至少必須足重4克 或更加超重,始能對郡國產生教化與示范作用。然對郡國而言,即使再輕的錢,一枚至少也重2克 以上(否則將無法“周郭其質”),而五枚錢即達十余克,以此兌換一枚4~ 5克的赤側錢,形同加倍繳稅,心中自然不服,于是引發多起抗爭事件。漢武帝則對此類抗爭一律以嚴刑峻罰響應,其間甚至有兩名侯爵遭削除爵位,下獄服刑,并免為庶民。
關于赤側五銖的型制,近十余年來大陸泉界爭論不休,至今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按“仄”在大辭典中解釋為“側”,如側傾、邊側、旁邊等!稘h書?賈誼傳》:“仄聞屈原兮,自湛汨羅”,此仄聞即指從旁聽到!抖Y記》:“憂者,仄席而坐”均顯示“側”的意思?芍嘭莆邈彽年P鍵在于錢的側邊。彭信威《中國貨幣史》認為,“赤”應作動詞解,即銼平外郭之謂,這是極有見地的。因此,筆者以為,“赤側”只是一個工藝技術上的動作,當錢幣鑄成后,以工具銼磨輪緣側邊,加以磨濾,使之圓潤光滑 (如圖6)。
《宋史?食貨志》于崇寧監鑄御書當十錢,有一段記載:“詔頒其式于諸路,令赤仄烏背,書畫分明”,顯示“赤仄”是一種工藝手法,而非某種形制。因此現今所見崇寧通寶當十錢,外郭皆高凸深峻,輪邊磨濾光滑,內郭亦高聳,四角棱然,與大觀通寶當十錢鑄法相似,背面可能涂以豆油,再用火烤,形成烏背。說明了赤仄是銼磨輪邊,且加高輪郭使其美觀的一種工藝名詞。否則,為何從未聞有人去尋找“崇寧赤仄通寶”?
這些步驟對郡國鑄造業而言,并非難事。因此,為避免五比一的兌換損失,各郡國便開始仿制赤側五銖納賦。元鼎四年,《平準書》云:“其后二歲,赤側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于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所前鑄錢皆廢銷之,輸其銅三官!庇谑浅鄠戎剖┬袃H二年便宣告廢止。
今日泉界之所以無法分辨赤側錢,關鍵在于“民巧法用之”。即郡國大量仿制之后,原有之未修邊五銖全數熔爐改鑄,中央與地方所鑄錢皆相同式樣,故云“不便,又廢!睋Q言之,在當時即因無法分辨孰為赤側,孰為郡國仿制錢,而廢止此制,則今人又將如何界定?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3頁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