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這篇習作,18年以后,在1981年第十期《文物》雜志上正式發表。發表時文字做了比較大的修改,當時郭沫若先生已經過世,已經不再是和他的爭辯,只是為了澄清一個學術觀點。
為了專業,遇到好機會
1981年里我接連發表了兩篇比較有影響的文章,開始在文博界小有了名氣,國家文物局想把我調到北京。這個時候,中國錢幣學會正在籌備成立,由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發起,秘書處設在人民銀行,需要專業人員,他們就推薦我去,我遇到了一個好機會。著名經濟學家千家駒是中國錢幣學會副理事長,他和人民銀行行長李葆華一起寫信給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萬里,萬里批給了當時的國務院副秘書長李灝,我就這樣調進了北京。
到人民銀行工作,讓我補上了經濟金融知識的一課。在中國人民銀行內部,和錢幣有關系的有三個部門,1、貨幣發行部門,2、金融研究所,3、印鈔造幣總公司。錢幣學會秘書處開始設在印鈔造幣總公司,因為它是企業,編制費用都好解決。后來又劃歸貨幣發行司代管,我還當了幾年貨幣發行司的副司長,同時負責籌建中國錢幣博物館,并擔任了博物館的首任館長。在這期間,我不僅有機會參觀了國內幾乎所有的印鈔廠、造幣廠,參觀了國外有名的印鈔廠、造幣廠,而且有機會參與了當代錢幣設計圖稿和樣幣的評審,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整個過程。
奧運紀念鈔,收藏有行情
對于圈子外面的人來說,錢幣是小項。但是你進入這個圈子之后,就會發現它也是汪洋大海,我的專長是古錢幣,因為工作關系,對近現代錢幣也必須關注。
現在有人專門收藏奧林匹克幣,把和奧林匹克運動有關的各類錢幣收藏起來,也是特色。隨著奧運會的開幕,奧運紀念幣、章成為收藏的熱點。奧運紀念鈔是奧運歷史上第一張紀念紙幣,其意義不言而喻,這張紀念鈔的技術含量很高,代表了最先進的印鈔水平,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應該是情理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