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人民幣中的翹楚
來源:《中國企業網》
[upload=jpg]UploadFile/2006-7/2006714131428151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7/200671413206095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7/20067141322059517.jpg[/upload]
第二套人民幣在錢幣市場一直是人們競相收藏的熱點。由于其種類較少,版別也不是很多,特別是其中“叁圓”、“伍圓”、“拾圓”在收藏過程中饒有興趣,很多人都有想把此套幣一下集齊的想法。
第二套人民幣是在第一套人民幣統一全國貨幣的基礎上于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的。由于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50000元),而且單位價值較低,在流通中計算時,以萬元為單位,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方便。另外,由于受當時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62種),文字說明單一,票面破損比較嚴重。為了改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過大等不足和提高印制質量,進一步健全我國貨幣制度,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和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的命令,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共11種,每種券別版面均印有漢、藏、蒙、維吾爾四種文字。1955年3月1日發行1分、2分、3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0種,1957年12月1日又發行10元券1種。同時,為便于流通,國務院發布發行金屬分幣的命令,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金屬分幣(簡稱硬分幣),與紙分幣等值,混合流通。后來,對1元券和5元券的圖案、花紋又進行了調整和更換顏色,于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紅棕色5元券,使第二套人民幣的版別由開始公布的11種增加到16種。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告》,決定從1964年4月15日開始限期收回蘇聯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券,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幣10元券,由于票幅大,價值高,在收藏品市場上人們俗稱為“大拾圓”, 紅棕色五圓券人們俗稱為“紅五圓”、叁圓券稱“綠叁圓”。這三款版別的紙幣收藏難度相對大些。特別是“大拾圓”,它在印鈔工藝技術上采用了當時先進的接紋印刷技術,凹印版是以我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制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防假防偽功能,品相好的相當難覓,在目前行情的收藏品市場上,“大拾圓”的價位約占整套人幣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