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第一財經 > 理財 > 正文
         
        藝術品價格屢創新高 冷看長三角收藏熱
        發布日期:2005-8-22 9:1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朱華夏

        猶如一股熱浪,收藏熱熱遍長三角各地,拍賣會、藝術展等藝術品二級市場忽然繁榮。據上海拍賣協會統計,今年1—6月,僅上海一地的各類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就達8.17億元。

          一個特征是藝術品價格屢創新高。陳逸飛《大提琴少女》550萬元、張大千《松下觀瀑圖》315萬元、吳昌碩《富貴眉壽》295萬元、林風眠油畫《小薇》506萬元……短短半年間,書畫、古玩、文物等各類藝術品價格堪稱“飆升”。

          另一個特征是此次收藏熱幾乎是“全民熱”。據華東收藏家協會提供的數據,目前僅華東6省市收藏藝術品和文物古董的愛好者就已超過1000萬人,很多拍賣會上的拍品絕大部分由個人提供。

          “亂世藏金銀,盛世興收藏” 經濟騰飛推動藝術品經營

          藝術品收藏在長三角地區掀起熱浪,原因何在?業內人士分析說,江浙滬地區文化底蘊深厚,民間素有“亂世藏金銀,盛世興收藏”之說。在過去的十幾年間,長三角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統計顯示,到2004年,該地區人均GDP達4247美元,部分地區超過6000美元。國際上通行的說法是: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才能啟動藝術品市場;而達到8000美元,才會出現繁榮。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藝術往往會選擇在國力昌盛時期百花齊放。遠超1000美元底線的長三角地區,實際上已經具備了藝術品市場復興的經濟基礎。

          另外,有專家指出,藝術品投資的高回報率是這次收藏熱出現全民參與特征的重要原因。有人作過統計分析,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為20%。實際上,在高回報的刺激下,目前已經有大批資金從樓市、股市撤離,轉而進軍藝術品市場。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長三角一帶不少大集團大企業開始采用簽約畫家的方式,跨行投資藝術品經營市場,其中房地產集團是重要力量。普通大眾對藝術品這樣“特殊的有價證券”也興致濃厚。

          高回報隱藏高風險 炒作造假埋下隱憂

          值得注意的是,收藏熱在長三角各地集中爆發的同時,投機造假分子也蜂擁而至,為藝術品市場埋下隱患。

          首先是投機炒作。操作方式和炒股票、炒樓市一樣,投機者先投入巨額資金,大量收購某個時期的藝術品,炒成興旺景象,促使其價格飆升,形成市場壟斷后再拋出。由于大筆資金撤離,藝術品價格往往會大跌,中小收藏者經濟受損在所難免。

          不過,和假貨泛濫相比,“炒作”還不是最大危害。業內人士透露,由于炒作藝術品對資金、專業知識的要求很高,眼下雖有跡象,尚不堪憂。但藝術品價格體系混亂,經驗不足、鑒賞能力不高的投資者大量進入,卻極易給投機者找到造假缺口。

          記者曾遇到一個專門“造畫”的商人。他的公司主要以名家書畫為藍本,利用高科技印刷、掃描等技術,制作成大型屏風、壁畫等室內裝飾藝術品。他得意地告訴記者,通過高科技的物理化學方法,可以把文物仿制得惟妙惟肖。眼下他這些贗品雖然賣出去的價格和真品相差很多,但利潤也不小。

          是不是所有懂得仿制技術的商人都滿足于這些利潤呢?據了解,相當多的收藏者都曾經購買過贗品。有人很形象地用“交學費”來形容現今的收藏者:“交學費考上中學,交多一點考上大學,再交多一點你就是博士生。想不交學費就成名成家不可能!”

          監管缺位提供投機空間 市場呼喚權威鑒定機構

          采訪中,不少藝術家、藝術機構認為,公眾藝術鑒賞力弱,是造成真品贗品魚龍混雜、“投資之手”炒作藝術品價格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過,上海油畫雕塑院執行副院長李磊表示:“如果消費者都具有審美判斷力,那么,贗品、假貨還會有生存空間嗎?”藝術品門類繁多,要讓消費者練就“透視眼”、履行監管責任并不公平。他認為,引發“亂”局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藝術品市場的管理制度缺乏約束力。

          我國《拍賣法》第六十一條規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也就是說,萬一消費者判斷失誤買進假貨,不可能向拍賣行追究。在前有高額利潤刺激、后有法律漏洞可鉆的情況下,贗品泛濫如何杜絕?

          據了解,在美國,如果買方在一年之內能夠提供權威鑒定,證明他拍得的拍品是假的,可要求拍賣公司退拍。這得益于美國鑒定市場已有的兩家權威機構形成的制度約束。而在我國,藝術品中介鑒定是薄弱環節。記者曾就此向上海某拍賣行咨詢,對方表示,由于國內并沒有相應的權威鑒定機構,碰上難以鑒定的文物時,往往需要求助于專家學者,甚至國外中介機構。

          有人曾統計過,國家文物局每年舉辦一次文物鑒定資格考核,一般情況下每次只有五六人能通過,最多的一年也才通過14人。到目前為止,全國拿到資格證書的不足百人。專家建議,鑒于藝術品市場門類眾多,且知識繁復,有關部門應在充分尊重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矯正一、二級市場關系,通過有關措施扶持市場監督力量。同時,盡快普及藝術教育,提升大眾審美素質,培養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的后盾。
          


            匿名發表·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上一篇:黃金投資四大模式 下一篇:人生收藏 收藏人生

        相關新聞

         

        焦點圖片
        再也跌不起了!俄羅斯 美軍宣布“華盛頓”號
        最新資訊

        ·預期鉑金長期價格將會走升 
        ·黃金石油泡沫即將到來
        ·長假期間金市或宜空倉   
        ·金價將受美救市計劃進程影響 
        ·報道稱融資融券獲國務院批準 國內業界
        ·9月26日成交總匯
        ·9月26日熱門品種點評
        ·9月26日集幣視點(本站專稿) 
        ·布什孰促國會: 救市刻不容緩
        ·一枚喀什宣統伍銭

        經典美圖

        難得一見的 探秘人間天 4300年的英
        秀美迷人靚 極致美女林 美女自拍寫
        過癮!你能 孫菲菲最新 閉月羞花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2008 JiB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