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古玩市場和藝術品拍賣行業蓬勃發展,全國收藏隊伍迅猛增長。本月在京舉行的古玩博覽會創出4天成交額1.3億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然而,人們的觀念和政府行為都難免跟不上形勢發展而出現失衡,特別是古玩概念的界定,古玩市場真假的問題及如何依法管理等問題,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思考。
剛剛結束的第八屆中國古玩藝術品博覽會爆出驚人數字:4天成交額達到1.3 億元,其中主會場國貿中心的交易額近1億元,是去年古玩藝術品博覽會交易額的2倍。其中玉器、瓷器是交易的熱門,占交易額的一半以上。開展的第一天,記者在古玩藝術品博覽會的主會場國貿中心,親眼目睹了盛世收藏者們將大把熱錢砸入古玩收藏市場的場面。
盛世貴收藏
離開展時間還有半個多小時,參展商們已經私下互相開始交易了。記者在海外回流的古玩藝術品展位看到一對清乾隆年間的雙耳瓷瓶已經被一位參展商買走,旁邊的兩個攤位也已經有人在成交了,只看古玩商們成捆成捆的在那里點錢。在展廳門外的那些收藏愛好者們因為不是參展商,無法提前進入,只能在門外翹首等待。一位自稱是下崗工人的張先生求記者提前把他帶進去,說怕進去晚了好東西就看不見了。他告訴記者:“現在干這行的特掙錢,參與的人也很多,不懂的、手里沒玩意兒的不會上這兒來!睋榻B:“我在這里買到那里賣,一年下來至少也能掙幾萬元!庇浾呖吹剑磐嫠囆g博覽會涉足的范圍比較廣泛,有古玩瓷器、名人字畫、珠寶首飾、書籍善本、文房四寶、青銅器皿、玉器、美術陶藝、古刀劍等各種收藏品和藝術品及工藝品。一些不起眼的鎮店之寶價格之高令人咋舌,少則幾萬元多則上百萬元?磥,“盛世貴收藏”這句老話在當今顯得格外貼切。
收藏作為一種時尚和保值升值的途徑,已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追求、經濟生活的一種理財手段。業內人士分析古玩投資熱的原因認為:我國經濟形勢持續穩步發展,居民手中的閑錢多起來;收藏隊伍不斷擴大,一些企業家也加入到收藏行列中來,促進了收藏品的流通;在股市不明朗,房地產等投資風險加大的情況下,收藏市場的不俗表現無疑成為投資人眼前的一個亮點。文物、玉石珠寶等是不可再生資源,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投資者認為,古玩藝術品將來肯定有升值的空間。在這種理念下,投資古玩藝術品被一些投資者看好和關注。博覽會上這么火熱的場面怎不讓人心動?成捆成捆的錢往里砸又怎不讓人為他們捏把汗?
古玩概念的界定
何為古玩?古玩的概念如何界定?為什么古玩藝術品博覽會上有現代玉器、有現代珠寶首飾、有現代工藝品和現代字畫?就此記者采訪了古玩市場的有關專家。
據了解,1982年,現行的《文物保護法》公布實施,法律明確規定,除文化行政部門指定的單位(即國有博物館和國營文物商店)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文物收購業務”,從而徹底封死了民間一切文物流通的渠道。關于上市文物年限的規定,1992年,為了加強對逐漸自發興起的文物舊貨市場的控制與管理,國家有關部門又明確規定,1911年以前的物品以及1911~1949年之間具有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物品只能由國家文物商店經營,1911~1949年的一般物品在實行文物監管的前提下才能在舊貨市場銷售。這等于對國營文物商店和民間文物舊貨市場的經營范圍分別作了劃定。說白了,古董店不能經營出土文物,古玩市場“明”的只能玩傳世品,在傳世品中文房雜項較其他文物不顯眼,是古董圈惟一能玩、能經營的古董品項。
如今由于市場的需要,古玩的概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不僅限于古代文玩,而且包括繼承傳統文化的現代美術品和現代工藝品,特別是珠寶作為反映人與自然密切關系的傳統飾品很快進入了古玩市場。因此古玩的外延已經擴大,成為典藏藝術品的代名詞。收藏界用“沒有什么不可以收藏”來形容時下收藏種類之廣泛,實不為過。收藏界這種觀念的演變對古玩市場的發展起到了一兩撥千斤的推動作用。精明的古玩經營者都在不斷擴大其在市場的經營種類,以滿足收藏愛好者的需求,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一些古玩市場就此確定了以“傳統古玩、古董、珠寶、工藝美術品、禮品、書畫家個人畫廊及民間藝術家個人手工作坊”為經營主項的經營策略。由此,古玩市場成了典藏藝術品市場,其中難免會有假貨。 古玩市場打真難打假
古玩市場的打假問題,其實只是一個表象,問題的實質是如何規范、如何管理的問題,也就是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備的問題。在古玩市場誰公開拿著秦漢瓦當、陶器、陶俑、西周青銅器在市場上出售,一定會招來大麻煩。真東西不準賣,而大量售賣這些文物的仿品贗品自然就高枕無憂了。于是出現了打真不打假的現象。也有一些人同意古玩市場不打假,認為這些“假”的東西能大量存在,是適應了市場的需要,有利于普及收藏知識,擴大收藏者隊伍。但仿品應標明真實性質,合理定價。古玩無價,古玩行的貨也無明碼標價。古玩有真有假,鑒定者的眼力不一樣,看法自然有別。有人看真、有人看假,買主看真、賣主看假都有可能。如果是真東西,被人買走,就叫“揀漏”;如果是假東西,被人買走,就叫“打眼”,統統不能稱之為騙人或受騙,雙方都認為是眼力問題。這是古玩行的行規。故意騙人則是故意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甚至設圈套誘人上當。加工仿制品并無惡意,但以仿制品冒充真品就屬欺詐行為,屬于職業道德或不法行為。
如今玩家云集,以投資為目的的人不計其數,對古玩的需求量成倍增長;另一方面則是受國家禁令限制,文物不準入市交易,可經營品種很少。真東西找不到,假東西自然多。古玩市場面臨的這些問題,影響了民間收藏活動的發展,因而引起收藏界的廣泛關注。古玩市場和銷售對象的合法與非法如何界定?合法收藏如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現在有些模棱兩可,叫人無所適從。因此,廣大收藏者呼吁制訂一部適合我國國情的收藏法,古玩市場、民間收藏館等相關的法規都應頒布,并逐步完善。只有制定了科學而完備的法規,并使之具有透明度和權威性,在此基礎上印發《古玩市場法規手冊》,把界限厘清,才能做到自覺守法,嚴格執法。只有這樣古玩市場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
來源:市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