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蘇經濟報
贗品拍賣銷路暢
說起字畫拍賣喜憂參半。喜的是拍賣額屢創新高,憂的是假貨太多!昂卯嬞u得好,贗品也賣得火!”這是一位資深拍賣從業者對目前書畫拍賣現狀的感嘆。其潛臺詞不言自明——“贗品收藏也形成了市場”。
記者在拍賣會上經常能見到一些買家只要遇上大名頭的作品就買。有的買家只要見張大千、齊白石、吳昌碩、徐悲鴻、李可染、黃賓虹、潘天壽、陸儼少等大名頭的作品露面,不論真假也不論好壞,甚至不管價格,憑著自己雄厚的財力踴躍競投,志在必得。一些買家在拍賣場上不論拍品的真贗,只要看到名家作品價格便宜就舉牌。今年5月,在北京某拍賣會上,坐了一天沒顧上吃午飯的老周些許倦意都沒有,他興奮地對記者說,“今天太值了,我花2000多元就買了8張畫,而且都是大名頭!鳖愃评现苓@樣的買家在拍賣場上并不少見。
國畫造假,如今成了藝術品市場的一層黑幕。具有傳奇色彩的收藏家郭慶祥為記者揭開了收藏界黑幕的一角。他指出,有些拍賣行聯手畫販子進行組合欺騙,假畫堂而皇之大行其道。造假者往往使用請名人題跋作序的手法包裝自己,顛倒黑白,讓人無所適從。一些收藏者只要看到權威人士的題跋,就認為吃了定心丸。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著名畫家介紹,他曾親眼在市場看到某拍賣行的業務員以1500元的價格購得范曾畫作仿制品一幅,沒過兩天,該贗品以2.5萬元的高價登上了某拍賣會的精品架。講起這件事,他激憤不已。一位拍賣公司的老總對記者說,“早些年,我們這個圈子里的人會為得到真品而雀躍不已,也會為了拍品是不是真品而爭得面紅耳赤。但現在在利益的驅動下,大家心照不宣的是,怎么才能以假亂真!
贗品究竟是如何進入到拍賣會場的呢?一位自認是“行家”的人對記者透露,這就是拍賣雙方的交易,“無底價”拍賣就是贗品的集散地。個別拍賣公司舉行的小拍,大多采用無底價拍賣。所謂“無底價”,往往是大小名家的仿制作品,也就是贗品。因為無法定價,所以只好無底價。一些小的拍賣行甚至專做“無底價”的書畫拍賣生意。在拍賣公司所拍的假貨中,很少是直接來自造假者本人,而是“中間人”送來的,F在有一批人專門造假畫,造一幅逼真的假畫一般需要四到六人才能完成。造完了就賣給專門收假畫的“中間人”!爸虚g人”收了這些假畫后,有的按真畫直接賣出去,有的就拿到拍賣公司出手。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某些賣家把贗品拿到拍賣會后,利用自買自賣或委托人來競買的方式,在拍賣公司獲取了成交證書后,如同獲得了贗品變真品的金手指一樣,為贗品今后通過私下交易和繼續上拍賣會找到了‘合法’的依據。”
“海外回流”假成“真”
在眼下的拍場上,“海外回流”藝術品的價格均比國內的拍賣價高出很多,成交率幾近100%。正是利用國內買家對海外回流藝術品的這種信任,制假販假者便想方設法投其所好,從中牟取暴利。一些造假者將贗品賣給海外藏家,海外藏家受騙上當后將贗品返銷國內。少數拍賣公司為了一己之利也渾水摸魚,以贗品冒充“海外回流”,使得“海外回流”藝術品中贗品層出不窮,名聲大打折扣。海外回流藝術品中的贗品問題,已成為當前拍賣市場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據報道,近兩年來,海外回流的贗品數不勝數。去年,上海某拍賣公司的一件“海外回流”拍品———仿自江蘇淮安市博物館藏潘天壽真跡《紅葵黃花》的《錦葵紅杏》,以112.2萬元成交,這是在國內以“海外回流”名義拍出的高達百萬元級的假畫,叫人瞠目結舌!偽造淮安市博物館藏潘天壽繪畫,拿到拍賣市場上高價成交,這已不是第一次。近幾年,該博物館藏潘天壽人物畫《佛壽無量》和山水畫《川中山水》,曾先后被人不厭其煩地多次仿造,其中《佛壽無量》被兩次克隆,分別以33萬元和17萬元港幣拍賣成交。《川中山水》竟被四次仿造,成交總金額達100余萬元之巨。
眼下,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上贗品、偽作充斥,“大師名品”層出不窮,“海外回流”自然也難以幸免。一些人趁市場混亂渾水摸魚,以“海外回歸”文物為幌子,把贗品送上拍賣會。一些拍賣公司為了得到傭金,疏于把關,致使許多低劣偽作走上了拍場。
拍賣場上“托兒”多
一位資深藏家向記者坦言:拍賣行業是一個容易為暗箱操作提供交易平臺的行業。一是哄抬價格為拍品定價,從而便于拍品的第二次流通。用“托兒”做釣餌,期望釣到競價的冤大頭買家。二是為了創造拍品成交價紀錄,在拍賣會上進行人為炒作。今年年初,全過程參加了南京幾家拍賣公司藝術品春拍的業內人士,就親身感受到“托兒”的無所不在。自買自賣通常的做法是將作品送到拍賣公司,然后雇“托兒”以高價買回自己的作品,而這個高價成交的拍賣記錄,恰恰是該作品再次拍賣流通的參考底價。眼下,拍賣市場都認作者的名頭,什么名頭的字畫賣什么價。資深藏家透露,這名頭、價格其實很大程度上靠炒作。怎么炒?方式方法很多,很有講究。最常見的是畫家雇自己的親朋好友、學徒弟子自買自賣。為了保證拍賣會現場不冷場,拍賣公司事先就向有拍品的畫家、書法家打招呼:“你們自己要帶人來買啊,否則,東西賣不出去,我們不負責!睘榱舜_保自己的拍品能夠成交,大部分有拍品的畫家和書法家都會帶著自己的“托兒”到場。結果可想而知,競價你爭我奪,場面熱熱鬧鬧。
法規缺位作假盛行
贗品盛行,這在藝術品拍賣業中尤如病毒傳播,危害極大。市場上究竟有多少贗品?眾說紛紜,無法作確切統計。有說多達90%,有說超過一半,有說占1/3。中國收藏家協會閆振堂會長對收藏市場上的假冒現象深惡痛絕,他為記者分析說:“收藏行業至今沒有專門的法律可依,文物保護法管的是出土文物的收藏與流通,市場法律法規管的是收藏市場的商品交易,全國收藏業也無政府部門專管,使得整個收藏界長期處于法律真空地帶,不亂才怪!
書畫拍賣市場上,什么是真品很難有量化指標。不僅中國書畫的鑒定長期以來采用“目測為主,考證為輔”的方法,就連《拍賣法》也明確規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此條法規原本是為了保護拍賣公司合法經營的規定,卻被個別拍賣公司用“足”用“活”,成為贗品進入拍賣會的庇護傘。一位深諳拍賣之道的藏家指出,在這個規則下,無論藝術品是真還是偽,也無論買家在競拍時是否知道作品是假的,只要一個愿買一個愿賣,成交后便可概不認賬。這樣的保證條款為拍賣行逃脫責任留下了法律漏洞,導致一些拍賣行有膽量進行贗品拍賣。更有拍賣行甚至自己組織制作假畫拿來拍賣。既有高額利潤刺激,又有法律漏洞可鉆,藝術品市場贗品泛濫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