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開學不到兩個月,吉林大學文學院一名姓吳的同學就開始過拮據的日子了。這幾天來他已經連著啃了幾頓饅頭,“每到月末月初,總是非常難過,飯卡里的錢就剩個位數,要像等財神那樣等著發伙食補助,甚至舉債度日”。滿臉愁容的他,一張口就向記者訴苦:“雖然每月都會收到家里的匯款,可是錢還是不夠花,上個月借了300元,到現在還沒還給人家呢。”
該校文學院一名姓張的同學現在也陷入窘境。“十一”黃金周,他選擇去北戴河好好地享受了一番海濱生活,然而他此行的費用都是從同學處借來的,“我以前從沒去過北戴河。什么時候還錢,再說吧”。
“身穿名牌,身無分文”一些大學生買衣服趕流行挑牌子
俗話說,量入為出,但記者在高校走訪時發現,“寅吃卯糧”“四處舉債”的學生還真不少。很多同學坦率承認“有過借款經歷”。其中,有的學生經常鬧經濟危機,甚至“身穿名牌,身無分文”,被同學們稱為“校園負翁”。“錢花光了,又不想向家里要,只能向同學借”,一位“負翁”理直氣壯地說。
“負翁”們究竟把錢花在了哪里?記者發現,一些大學生每個月從家里拿1000元左右的生活費都不夠開銷。首先,購買服裝就占了很大一塊兒。一位女生說:“開學的時候,手頭本來是很寬裕的,但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衣服總要更換吧,看別人穿了好看的款式,自己就想買,結果三下五除二,就囊中羞澀了。”女生愛美,服裝這一項消費高,男生也不省,李寧、阿迪達斯、耐克這樣一件動輒幾百元、上千元的名牌專賣店,是他們最樂于光顧的購物場所。吉大法學院一位姓劉的男生,上個月剛花880元買回一雙“喬13”,這個月又借錢買了一雙1400元的“喬18”。“喬13,我盯了好幾個月,趕上打8折,就趕緊買回來了。可‘喬13’不能冬季穿,所以又買了‘喬18’。”這位男生并不覺得自己奢侈,他說:“我們寢室4個人,個個身上穿的都是這類牌子啊!再說,我平時就喜歡運動,那還不得投入點兒本錢?”
購買數碼產品成了一些大學生消費的大頭
隨著現代化通訊設備的普及,手機、電腦、MP3成為大學生的新三大件,購買這些數碼產品也成了學生消費的大頭。吉大藝術學院一名姓李的同學對記者說:“剛入學時,我們班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自己不得不也買了一個。后來,電腦又在班里普及了,不買吧,顯得落伍,狠狠心,也買了一臺。現在MP3又流行了,這形勢真是一天一個樣!”另一位在學生會工作的姓王的同學告訴記者:“每個月,光手機費就要100多元,如果趕上搞活動,話費更多。上個月倒霉,手機丟了,買一部新的又花了1000多元。這不,上學期買戴爾筆記本電腦的錢還沒還上呢,我是拆了東墻補西墻,舊債未還,又添新賬!”
有同學反映,在學習方面,上考研輔導班、考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證等也花費不少。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一名姓周的同學就說:“我平時并不怎么買東西,可是為了將來就業時比別人多幾個砝碼,就拼命考證,一年下來,交上去的報名費也不少,到年底,總是出現赤字。”今年剛讀大二的一名姓劉的同學,同樣被卷入了考證大軍中,“上學期我就報了個工商管理二學位,光報名費就交了200多元,這學期也不能閑著,正準備報個外語班呢!沒辦法,現在的競爭太激烈了!”
感情投資花銷不小 有男生借錢談戀愛
還有一些大學生,因感情投資而“負債”累累。一位“負翁”委屈地說:“我也不想總借錢,可好友生日、同學派對、周末娛樂,少不了湊分子,不然會被大家說三道四,交了女朋友,花銷就更大,總不能讓女生花錢吧?”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一名女生告訴記者,一男生為追求她們寢室的一個漂亮女生,總是給這位女生買好多新鮮東西,而且幾乎從不在學校食堂吃飯,每天都出去吃館子,“讓人十分羨慕”,后來才知道,這個男生家里特別窮,他追求女朋友的所有費用都是借來的,“他借過好多同學的錢,甚至借老師的錢”。
學校家長要為大學生補上“理財”這一課
對于大學生負債消費現象的增加,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教授黃冬梅認為“應該區別看待”:比如隨著電腦的普及,大學生需要掌握更多的電腦操作知識,可以“視償還能力”考慮負債消費,之后再通過做兼職還錢。但如果不是學業所需的正當消費,尤其是出于虛榮或盲目追逐時尚而產生的負債消費,要堅決反對,因為,其一旦形成習慣或依賴,有朝一日,當無法通過借錢得到消費滿足時,這類“負翁”就可能會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謝地教授分析這一現象時指出,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而且多數“嬌生慣養”,不知道父母掙錢供其念書的辛苦,自己又沒有理財的概念,看到喜歡的東西,不假思索就買,即使自己不需要,也往往因為別人都有,就盲目攀比,因此,當務之急是為大學生們“補好‘理財’這一課”。
東北師范大學商學院的李春艷教授也表示,由于缺乏“計劃性”與“自制力”,大學生借債消費比較普遍,學校與家長應加強對學生在消費方面的指導,“每個人都應該有較高‘財商’,這有一個養成過程,需要家長、學生和學校一起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