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示: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著名影星呂良偉早前斥資兩千多萬港元投資臺灣一家涂料公司,但該公司卻被揭發全部資金已被人掏空,現已成一家空殼公司,而呂良偉的兩千萬元資產卻難以追回。消息傳出后輿論大嘩,經過調查,記者發現,明星投資做生意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而香港某銀行駐蓉理財專家黃先生更向本報記者剖析了明星投資多以失敗告終的原因。
現狀:明星經商虧多賺少
縱觀娛樂圈,無論是中國內地,還是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明星中投資做生意的不在少數,但讓人遺憾的是,明星們在生意場上并不像他們在舞臺上那樣風光,大多數明星的經商之路都是虧的多賺的少。
香港著名藝人鐘鎮濤與章小蕙結婚,將自己的拍戲所得投資于地產業,本來是想讓老婆孩子生活得更富足,哪知道他經營不力,欠下2.5億港幣巨額債務,最終以破產收場。
天王劉德華的經商之路也是充滿挫折,上世紀90年代初,他和香港中建電訊公司各出50%的股份,成立了從事影視創作的“天幕公司”。“天幕公司”拍攝了幾部叫座影片后,卻開始走下坡路,到了1995年,“天幕公司”累計虧損已達4000萬。劉德華不得不狂接影片來償還債務。
在內地,“大姐大”劉曉慶投身商海十幾載,所涉獵的范圍橫跨影視、房產、時尚等多個領域,但最后卻因“稅案”鋃鐺入獄,幾十年的心血付之東流。出獄后,大徹大悟的劉曉慶坦然承認,自己對做生意其實還是門外漢。
還有“玉女明星”楊采妮,當初曾與男友攜手進軍商界,最終以破產告終,只有再次復出拍片。
但也有例外,如周星馳,有統計顯示,單是炒樓已為他帶來五億身家。成龍大哥很會利用自己的形象開品牌專賣店。但據了解,他們背后均有專門的“理財高手”。
疑問:爭相“下海”為哪般?
明星們為什么都熱衷于開辟第二職業投資當老板呢?一位圈內資深的經紀人告訴記者,演藝圈的競爭異常激烈,明星們表面風光瀟灑,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很強的危機感。他們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就會被新人所替代,失去現在的人氣和可觀的收入。而且演藝圈吃的就是青春飯,能夠終身干這一行的少之又少。于是,明星們紛紛為自己開辟第二職業,為將來的事業低潮尋找出路。
明星們選擇第二職業的范圍是非常狹窄的,尤其是女明星,常常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因此拿出自己的積蓄投資當老板就成為大多數明星的選擇。據悉,明星們的投資項目以影視業最多,因為他們本來就身處其中,對影視業的運作熟悉,投資這個行業可以降低風險。近年來,瘦身美容行業更成為明星特別是女明星們的投資熱點,港星張玉珊所創辦的“修身堂”就是其中的代表,連郭可盈也開辦美容品店,并請圈內好友當代言人。
剖析:投資專家談原因
明星們下海經商都抱著美好的希望,但最后的結果常常“賠了夫人又折兵”。明星們的經商之路為何屢遭“滑鐵盧”?昨日,香港某銀行駐蓉理財專家黃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明星們投資失敗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是從個案中還是能找出普遍存在的問題。
黃先生表示,明星們投資經商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對其所投資的項目并不熟悉,對其中所存在的風險沒有充分的認識。以鐘鎮濤為例,他在娛樂圈打拼多年,積累的財富已經很多了。但是他在事先沒有對地產業進行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就組建“祥升有限公司”涉足其中,最后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第二大問題是,明星們普遍沒有時間對自己的投資項目進行詳細的監管,這為失敗埋下了很大的隱患。黃先生表示,明星們大部分的精力還是花在自己的演藝事業上,無法對自己的投資項目投入太多時間,而這又恰恰是投資的大忌。
像大家熟悉的劉德華,組建“天幕公司”后并沒有放棄演戲,使得他對公司分身乏術。他的合伙人香港中建電訊公司的總裁麥紹棠就曾公開表示,本來“天幕公司”是以劉德華為中心,但他卻擠不出時間來處理公司事務。這最終使兩位合伙人產生隔閡,以至于最后對簿公堂,慘淡收場。 華西都市報